论利用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解决高中英语学困问题
2013-01-18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朱彩云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朱彩云
1.学困生的界定
高中英语学困生是指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在英语学科成绩及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同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对于英语学困生的界定是非常关键的,本研究并没有把考试成绩和排名作为唯一的参照依据,而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评价的要求,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又使评价体系多元化和多样性,以定量成绩、英语教师及家长评定、学生自我评定为标准,最后,三大模块的重合部分确定为高中英语学困生。
2.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及其对学困生心理分析
2.1 什么是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开拓了西方对人性研究的革命。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科学地解析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他指出人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被充分满足后就会自然产生高一层次的心理需求。
2.2 学困生调查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我校英语成绩最为薄弱的6个理科班学生共300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全部收回。最后根据三大模块人数的最大重合,最终确定学困生为40名。随即,笔者以调查问卷、访谈、观察、随机听课的形式对40名学困生进行了深入研究。调查结果数据如下:
2.2.1 生理需求
表一
表一数据表明,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人类在这个层次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家长和老师几乎忽略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需求。
2.2.2 安全需要
表二
如表所示,英语学困生在很多方面缺乏安全感。其一,考试后的评比机制欠妥。
2.2.3 归属和爱的需要
表三
表三数据显示,英语学困生得不到特别的关注和倾听,教师吝啬对他们赞美,甚至长期处于被漠视的处境;在同龄的同伴中,他们被认为是“另类”,是“英语差生”,在小组活动中很难加入其中并起积极作用,他们因为无法与别的同学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沟通平台,所以长期出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2.2.4 尊重的需要
表四
表四数据表明,英语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不敢坚持己见,从而影响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此外,他们还承受着来自老师、同龄人和家长的压力,承受着来自于他们的批评、指责和嘲笑使他们不堪重负;当下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评机制往往把关注的焦点聚焦于学优生,荣誉、赞美、关注往往与英语学困生不相干,因而他们自卑、落寞的情绪日益滋长。
2.2.5 自我实现的需要
表五
表五表明,英语学困生不相信自己在英语方面的潜能,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有的教师也认为英语学困生毫无潜能可挖,在英语学习方面注定一事无成,在英语演讲、写作或戏剧表演等方面没能注重发挥他们这方面的特长,给予表现机会;大多的学困生无法大胆梦想自己的未来和职业与英语相关。
3.解决对策
研究数据,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英语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只有从根本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使学困生“脱贫”,走出英语学困的阴霾,现制定解决对策如下:
3.1 充分重视学生生理需求
例如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活动娱乐时间。高中生普遍承受着沉重的课业压力,英语教师不能求急心切而占用学困生的课间、自修和体活的时间进行补课或单独辅导;其次,如果英语课是被安排在下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规律,要调整节奏、放慢进度,多辅助音频、视频等可以调动学生感官刺激的教学形式。
3.2 创造安全的学习氛围
学习者只有在轻松、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学力,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首先,优化英语课堂氛围。其次,作业批改时,教师应该多对学困生使用语言交流。最后,妥善公布考试结果。
3.3 充分满足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
首先,英语教师应该从内心真正的热爱学生;其次,成就学生的不是批评而是赞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学困生进行慷慨的赞美和积极的期望,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3.4 最大程度上尊重学困生
教师要在观念上对英语学困生一视同仁,公正、客观的看待他们的不足,某一学科上的学困并不意味着人格的残缺和人生的失败,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值得老师的尊重和热爱;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不断完善,细心照顾到学困生的自尊。
3.5 创造条件,促进学困生的自我实现
英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困生发掘自己在英语学科上的潜能;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做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展望,使他们树立以后使用英语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梦想,并为此不断努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发教育出版社,2003.
[2]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张荣伟.“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
[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