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与弘扬现状探析——以六安市张店镇太平桥村调查为例

2013-01-11邓其志吴银银

关键词:雷锋弘扬红色

邓其志, 胡 杰, 吴银银, 廖 放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241000)

李长春在2012年3月2日召开的全国深入开展雷锋活动座谈会中指出:“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精神资源”[1]。学者们也大多认为大力发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如思正认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两者之间是相通的,雷锋精神依然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2];目前,全国学雷锋的热潮多集中在城区,但是在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红色乡村,对雷锋精神的宣传相对偏弱;实际上,红色乡村由于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良好的群众基础曾一度是雷锋精神弘扬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雷锋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存”得怎么样?与其最初传入红色乡村相比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进一步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不仅对普及雷锋精神、培育良好的乡村社会风尚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整个新农村建设亦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及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虑到调查地点需体现代表性,即对调查地点进行考察得到的结果要具有普及性,所以将调查地点定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六安市张店镇太平桥村。截至目前,已对太平桥村11个生产组(2006年生产组合并后统计)2 460名村民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同时考虑到村民居住地点较分散、外出务工较多等实际,调查以处于村中心的太平桥初中为参考坐标,将全村分为东、南、西、北4个小区域(划分见表1),选取160位村民(其中男性占49.3%,女性50.7%)进行问卷调查。

表1 问卷调查发放区域划分

在以“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传承与弘扬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为93.8%;而收回的150份问卷中,无效问卷仅2份,有效问卷148份,有效问卷率为98.7%。在非结构式访问的环节中,重点拜访了太平桥村的部分老党员,选取的访谈对象有革命烈士后代王德云、原太平桥人民公社方老庄生产队队长黄绪如、油坊冲小学管理员高宗堂、原邓老庄生产队队长乌绪廷等。

二、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历史脉络

(一)20世纪60年代初,雷锋精神扎根太平桥村

太平桥村是红色革命老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形成了不怕牺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为核心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1963年3月5日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中国共产党运用树典型、广播、宣传等社会动员智慧,使得雷锋及雷锋精神传播在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位于安徽大别山余脉的太平桥村也在该时期接触到了雷锋精神。由于雷锋精神蕴含的内涵符合村民的价值观,再加上当时物质匮乏、生产艰难,雷锋精神很快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的精神动力。当时采取了不少有效的传播方式,如宣传动员、表彰典型人物、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等方法,使得雷锋及雷锋精神在该村家喻户晓,并成为好人好事、艰苦奋斗的一种符号。据有40多年党龄的村民乌绪廷口述,20世纪60年代在各个生产队、各个行业掀起了一场持久的学习雷锋热潮,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生活在当时蔚然成风,雷锋从此也成为人们的楷模。虽然当时居民生活水平很低,大量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但对雷锋的大力宣传在当地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良好道德风尚。总之,20世纪60年代初,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与崇高革命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二)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的传承带上了阶级烙印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整个中国社会前进的节奏,阶级斗争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很快将太平桥这个小村庄也卷入这场漩涡之中。尽管这里没有出现大的骚乱,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耽搁,以及劳动和生产机制不合理等因素,太平桥村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被访问对象之一的黄绪如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一方面激动地讲述自己“自作主张”调低公社收粮标准,救助奄奄一息的饥饿村民;另一方面向调查小组描述了当时农村存在的一些隐患问题:群众与当时的公社领导关系很紧张,甚至公开流露对公社的不满情绪。但是,物质的匮乏并没有降低村民学习雷锋的热情,从耄耋的老人到初入学校的儿童都以雷锋为榜样。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的宣传中把雷锋精神等同于或诠释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如在对高宗堂进行访问时,他概括了这个时期雷锋精神在该村油坊冲小学里的传播状况。根据他的口述,《雷锋日记》是学校里的必选课文,校园中每个教室均有雷锋的画像,墙柱上也刷上了类似的标语:“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的温暖,对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干净利落,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的冷酷无情”。这也是雷锋精神在该村传承与弘扬的一个缩影。总之,受整个时代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爱恨分明的阶级立场构成了这个时代雷锋精神的最重要符号。

(三)改革开放后,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出现了“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原为心理学术语,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关注越强烈就越感觉需要它。将“聚光灯效应”这一概念运用于研究,主要是为了生动、准确地表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的弘扬状况,即太平桥村面对改革开放后村内情况的变化愈来愈觉得需要雷锋精神,而对这种精神的关注又加重了这种诉求心理。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谋生方式的转变,太平桥村和中国其他大部分农村情形相似,“在市场化加深、农民现金支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民外出务工增多,以至到了2000年以后,农村已经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3]。对经济收入的过分关注曾让雷锋精神逐渐淡出村民的视野:村民之间交流不断减少,经济收入攀比造成村民隔阂较多等。但近些年该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空巢老人数量多。在太平桥村发放调查问卷过程中,发现不少家庭只有老人独自生活,他们除了要务农之外,还帮助在外务工的子女照料孩子和房屋。一旦遇到困难或突发事件,这些老人大多数不知所措。二是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增。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务工,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在暑假和寒假两个时间段才能与父母团聚。有些子女由于长期间没有与父母团聚,甚至出现子女将父母当成陌生人的尴尬情况。因此,如何使这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其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得到援助也是该村面临的一个新难题。三是留守妇女压力大。对部分生产队的留守妇女进行访谈发现,这些留守妇女大多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舍不得子女而留守农村的,干农活、教育子女、照顾父母等都是她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当地政府出台了不少的政策,但并不能面面俱到。如在留守儿童问题上,整个张店镇只设有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太平桥村离设在镇中心的“留守儿童之家”尚有5 k m路程,无法共享资源。而村委会由于目前财力所限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在现实条件下,只有村民之间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才能帮助自身度过生活中的一些难关;这在客观上促成近些年来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再次被“呼唤”、“弘扬”:村民也重新重视雷锋精神的作用,并积极践行雷锋精神。

三、当前,红色乡村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红色乡村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现状

1.村民普遍持认同态度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看待雷锋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雷锋精神甚至成了社会发展的累赘;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雷锋精神,需要郭明义式的“傻人”。他们认为看一种精神是否过时,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现实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是否合乎引导和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主流走向。通过对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部分村民对雷锋精神持不过时的看法;相反,他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更多的雷锋式人物,需要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如在以“您个人觉得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的问题选项中,持“不过时”的观点排序第一,选择率高达83%;而以“您认为在贵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是否还需要雷锋精神”为题的调查结果,则进一步证实了村民以上选项的真实性,其中有88%村民认为“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因此,从对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态度来看,村民普遍认为红色乡村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大多数村民积极践行雷锋精神,践行形式多种多样 居民践行雷锋精神状况是衡量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传承和弘扬情况的重要维度,也是雷锋精神能够传承下去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较为全面、真实地统计出这一情况,问卷调查设置了一系列能够有效反映这一状况的问题,如“您自觉践行过雷锋精神吗”(详见图1),“如果有村民需要爱心捐款,您会怎么做”(详见图2)等。

图1 您自觉践行过雷锋精神吗

图2 如果有村民需要爱心捐款,您会怎么做

调查显示:村民积极践行雷锋精神,参与人员广泛,有接近80%的村民践行过雷锋精神。同时,村民践行雷锋精神的形式丰富多彩,如爱心捐款,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如在爱心捐款这一形式中,71.6%的村民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捐款。

3.村委会重视雷锋精神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宣传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在乡村社会管理及宣传先进文化方面起着“领头羊”的作用。目前,太平桥村委会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比较重视。该村村领导集体认为雷锋精神对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加强农村管理有着重要价值。为此,他们根据自身实际对雷锋精神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如在以“村委会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力度怎么样”为题展开调查时,有60.9%的村民认为村委会对雷锋精神进行了一定相关宣传。通过访谈得知,太平桥村村委会采用“党员带动效应”的宣传方式,即“党员干部内部学习雷锋精神-带动邻里学习雷锋精神-带动全村学习雷锋精神”,而不是纯粹地采取“填鸭式”、“说教式”的思想灌输方式。这种宣传方式对于居民居住较散、农业生产繁忙的太平桥村来说有一定的适用性:一方面通过村中党员的带动效应使部分村民了解了雷锋精神,扩大了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的影响力,进一步弘扬了雷锋精神;另一方面村委会也节省了不菲的宣传费用(该村目前常年办公经费只有1万多元)。

4.雷锋精神的传承途径正由传统、单一的方式朝着信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得以实现,传承途径多元化则无疑有利于推动文化更好发展。在走访村民过程中了解到:除了一代代村民的言传身教、村委会的宣传等传统方式之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近些年也成为雷锋精神传承和弘扬的重要途径。如在以“村委会宣传力度如何”为题对部分村民进行调查时,一部分村民反映在农村除了村委会进行一些宣传活动外,卫星电视则是他们了解雷锋精神的另一条渠道。在调查中发现,现居住在大楼生产队的村民汪大好对雷锋精神的理解更为深入,并指出“村村通”多元化的电视节目是其接触、了解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看出,雷锋精神在太平村的传承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在红色乡村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村民学习与践行雷锋精神的不断深入,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得到一定的弘扬;但同时在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村民对雷锋精神理解存在狭隘性 时代的发展为雷锋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使雷锋精神日趋丰富与鲜活。调查发现,村民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狭隘性,如绝大多数村民将雷锋精神的内涵局限于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对于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等新时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如在以“您认为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雷锋精神”提问时,83.1%的村民选择“助人为乐”,仅有1.3%村民选择“勇于创新”。这说明村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好人好事的奉献精神层面,没有深层次地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2.在村民践行雷锋精神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

太平桥村村民在积极践行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受一些因素干扰,以至于部分村民在践行雷锋精神时表现出犹豫不决甚至放弃的倾向。如调查注意到,有20%多的村民出于自身顾忌或其他因素很少或不愿意践行雷锋精神;在与村中访谈对象交谈时发现,太平桥村的人情关系、代际关系、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及村民的文化修养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3.村委会的宣传方式亟待创新 村委会及卫星电视的宣传成为了雷锋精神在太平桥村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途径,从侧面反映了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力度。但是,村委会在宣传雷锋精神过程中也存在着局限性,表现为宣传方式比较落后,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如从这一宣传的核心——村党员干部数量来看,该村村委会常年办公只有4人,加上11个生产队长,相对近2 500名居民来说,以他们为辐射中心来宣传显然“力不从心”,以至于在统计问卷中,村民在村委会有无进行相关宣传的回答上不统一。因此,村委会亟需创新宣传方式,避免宣传方式的单一性。

4.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关注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投入,相继推出了“农家书屋”、“文化三下乡”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活动。但鉴于物力、财力及农村现有条件限制,目前对雷锋精神的宣传重心放在了城区,还无法在红色乡村开展与城区类似的雷锋精神宣传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农村雷锋精神的宣传费用投入不足、未找到适合红色乡村弘扬雷锋精神的有效手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与弘扬。

四、在红色乡村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对策

(一)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需立足于做好本职工作

目前,红色乡村太平桥村整体经济发展欠佳,居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许多民生问题尚未解决,这就要求村民无论是学习还是践行雷锋精神都应首先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而不能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荒废”了赖以谋生的本职工作;实际上,做好自己的本身工作也是践行雷锋精神的一种形式,如对于靠农业生产生活的村民而言,经营好承包的田地,获得良好的收成,本身就体现了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雷锋精神;对于一些自主创业的村民来说,攻克技术难关、敢打敢拼、诚信经营同样也是践行雷锋精神的形式之一。因此,村民需要将本职工作做好以作为践行雷锋精神的基石。也只有将本职工作做好,村民才有精力、有信心去帮助他人、奉献自身、提升自我,从而真正在红色乡村实现学习雷锋的常态化、生活化的效果。

(二)基层党组织应创新宣传方式来营造学雷锋氛围

重视宣传文化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组织好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村委会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锐意进取等内容都是红色乡村发展生产、提高村民收入的精神动力。其次,宣传手段可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方式创新。近些年,信息技术在农村也得到了部分应用。红色乡村可将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宣传栏、广播等与手机、互联网等新方式结合起来宣传雷锋精神。在宣传创新上,基层党组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寻找创新点。再次,报道和宣传村中学雷锋的典型人物或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委会在对这些典型人物或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时,无疑会让村民觉得雷锋及雷锋精神就真实地“存在”在他们身边,对被表扬的村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从而使村中的学雷锋活动成为群众自我教育的大课堂。最后,基层党组织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互帮互助学雷锋活动,如在耕田、插秧、收割时节,可动员和组织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家庭支援村中的孤寡老人或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帮助他们度过农忙季节等。

(三)必须将弘扬雷锋精神与红色乡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在革命年代,老区人民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最后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做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老区的发展越来越为国家和社会关注。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开幕式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4]。但是,老区的发展仅靠国家、社会的物质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老区自身还需要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价值牵引力,需要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为此,一方面要把雷锋精神的奉献精神融入到老区经济建设中,促进农村道德风尚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雷锋精神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精神融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强红色乡村的造血和换血功能,保障经济协调、平衡以及稳定发展。例如,该村波尔山羊养殖基地场主张纯道在战胜了艰难险阻后成功实现了自主创业的梦想,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四)地方政府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增强雷锋精神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雷锋精神不仅仅是20世纪60年代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与近代以来党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红色乡村这一优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找到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衔接点,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如在宣扬本地红色文化时,也将雷锋精神用恰当的语言、口号、文艺形式一并宣传。只有这样,广大村民才能从内心真正认同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才有可能在红色乡村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生命力。

五、小结

根据调查显示: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与弘扬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发展进程一直没有中断,目前村民对当前雷锋精神仍然广泛持认同态度并积极践行着雷锋精神;当然,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与弘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如果能深入探寻这些原因并找到相应对策将更有助于推进雷锋精神在红色乡村的传承与弘扬。

[1] 李长春.李长春出席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并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3):4.

[2] 思正.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旗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3):1.

[3]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2).

猜你喜欢

雷锋弘扬红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写给雷锋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