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高考试题特点探究教学方式转变

2013-01-11王宝柱

物理通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纸带做题小车

王宝柱

(安徽省太和一中 安徽 阜阳 236600)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2年已经有35个年头了,这35年里高考方式不断革新,不断完善,作为自然学科的代表——物理也一直在稳中求变,其题型和版面设置方面显得更细腻、更成熟、更科学.从2012年全国高考各省市试卷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试卷的编排和选题更具前瞻性和导向性,这对我们后期的教学转变提供一个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1 近几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1.1 试题的稳定性

(1) 横向比较

从2012年全国各省的考试试卷设置上看,仍然延续本省上年的试题分布,基本题型都是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顺序上、分值分配上也很稳定,只是某些题型的称谓不完全一样罢了.比如,上海卷把实验题型分为填空题和实验题,安徽卷把实验题和计算题统称为非选择题等.

(2)纵向比较

以安徽卷为例,近三年在试卷编排顺序、题型设置、分值分配上无任何变化.其中选择题为单选,共7题,每题6分,共42分,实验题两题共18分,计算题3题共50分,总分110分.

1.2 试题的完备性

完备性是一套试卷的基本要求,高考试卷作为一套最高质量的试卷无论从题型还是知识点来看都是全面而准确的.例如,2012年的安徽卷选择题从14题开始依次是考查万有引力、简谐运动、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静电场……知识点考查非常全面具体.再比如实验题,大多数是一道力学实验和一道电学实验,或者是一道验证性实验和一道探究性实验.例如,2012年高考大纲卷第1个实验就是电学实验中的黑箱类问题,第2个实验是力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其中第1个实验是探究性的,第2个是验证性的.还有像江苏、安徽两省都是一个力学实验和一个电学实验.当然,少数省份也会涉及到选考部分的实验.比如,浙江省的光学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属于探究性实验.再看看计算题,一般会有力学、电学、力电综合或者力电能综合.这就是高考卷完备性的体现.

1.3 试题的拓展性

高考至今30多年过去了,物理学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验中都没有像牛顿、爱因斯坦时期的突破性成就.就算在某些具体领域中有所发现,但由于过于专业和深邃,无法应用到高考中去.所以很多高考题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延伸、再拓展或者说是深加工.例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20题,与2011年福建卷18题都是利用以前的知识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由于数学知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解决其具体数值,但我们可以用特殊值法和极限的思想很容易得到结果,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要灵活,不可太死板.再如,2012全国卷新课标版第24题用拖把作为模型,与2008年重庆卷用冲浪板作为模型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完全一样的.还有比如2005年全国卷第19题与2007年全国卷第21题,2007年全国卷Ⅱ的第21题与2008年全国卷Ⅱ第21题,2009年山东卷第21题和2010年上海卷第19题等,都是关于闭合线圈穿越有界匀强磁场问题,但都在变,正方形区域变成半圆形、等腰梯形、多边形,穿越的方向由水平穿越变成倾斜穿越,问题由I-t,变成E-t,F-t……这种拓展无外乎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形、延伸和拓展.

1.4 试题的创新性

1.5 试题的生活性

试题源自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抽象,有的就是直接取材于生活,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将拖把作为物理模型,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25题将托乒乓球比赛作为模型,2011年重庆卷将超市手推车作为模型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物理本质上就是研究生活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6 试题的时代性

每年中国和世界各国都会有些科技上的突破,或者是全球性体育盛典,高考也会抓住时代的脉搏,会将一些物理情景设置在科技和盛典上,依托科技和盛典展示物理学的魅力.例如,神舟号宇宙飞船、嫦娥号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航天事业的发展都会随着当年或下一年的高考中的万有引力考点出现,体育项目的运动考点也是高考所青睐的对象.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2.1 夯实基础立足课本

课本知识是基本,脱离课本建立的知识框架就是空中楼阁.其实高考很多题是直接或者间接源于课本.

【例题】(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21题)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图1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m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

A.M=20 g;m=10 g,15 g,20 g,25 g,30 g,40 g

B.M=200 g;m=20 g,40 g,60 g,80 g,100 g,120 g

C.M=400 g;m=10 g,15 g,20 g,25 g,30 g,40 g

D.M=400 g;m=20 g,40 g,60 g,80 g,100 g,120 g

(3)图2 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AB=4.22 cm,sBC=4.65 cm,sCD=5.08 cm,sDE=5.49 cm,sEF=5.91 cm,sFG=6.34 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点评:该题的背景直接源自于课本,“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第(1)题考查实验步骤,是基本题;

第(2)题考查实验条件:M≫m,问题是怎样才能算是远远大于,试验中一般大于等于10倍就可以了,否则,打的点太近,操作起来很麻烦,误差也很大;

第(3)题求加速度,练习使用逐差法,也是常见题,源于课本运动学实验.

另外,我们不仅要掌握教材本身必学内容,还应该重视课后的STS、做一做、思考和讨论等模块内容,比如,新课标《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第77页的科学漫步“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2]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文科的同学可以捎带说明,但是理科生必须认真对待,它不仅提供了测质量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定势思维,也为后面的冲量和动量知识做了铺垫.这些内容都具有拔高性,前瞻性,都可以成为高考出题的素材.

2.2 学会思考发散思维

高考题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具备拓展性,我们在做一道题后,哪怕花一分钟甚至哪怕是几十秒的时间,也比纯粹做题而做题成为做题的机器强,有些同学做题时边做题边看答案,甚至出现有些同学做完习题看自己的结果与参考答案结果一致,就不再看下去,殊不知他可能用错误的方法做出了正确的结果.更有甚者看看自己的结果错了,再看看答案,把答案抄上去就认为自己会了,典型的自欺欺人.孔子说“学而不思之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要学会对做完的题进行思考.比如,可以多对自己提几个“假如”,假如条件变了,假如数据改了,假如换一种模型……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思维发散.在高考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心里就有底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勇于尝试,多用心,多思考,就不难发现题目之间的联系.

2.3 重视实验动静结合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注意动手、动脑,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误差,讨论实验结果.另外,实验应该是学生做的而不是教师讲的,要避免让学生“背实验”和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2],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做实验,做完实验要让学生思考过程、现象、结果,这就要学生静下来.

2.4 研究考纲关注热点

每年高考考生说明都会对本年度高考范围、考点、难易程度做一个规划,师生得一起研究考纲,对于其中的每一项变动和热点更要多加注意,不可有一丝马虎.例如,2012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物理部分有关交变电流的这章有一条说明“能结合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图,理解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e=Emsinωt的推导过程,”并由以前的Ⅰ级要求上升为Ⅱ级要求,其直接结果就是在2012年的高考中第23题第(1)问和第(2)问都要求推导相应条件下的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对于社会热点,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往往也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青少年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科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7

2 黄波.分析中考走向,调整教学方式.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9):65~66

猜你喜欢

纸带做题小车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神奇的纸带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小猪相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