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3-01-10郑建辉
郑建辉
农民工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赢得了社会的认同[1],社会和政府已开始正视其面临的工资普遍较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地位较低和子女受教育困难等诸多问题,并逐步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以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2]。生存质量作为其中反映农民工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3-5]。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民工生存质量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农民工生存质量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对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了解农民工生存状况提供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甘肃省兰州市、平凉市、庆阳地区等10个地州市从事非农业活动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生命质量问卷采用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翻译的中文版 WHOQOL-BREF量表[6]。该量表包括29个条目,第1、2条目用于测量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第27条目测量家庭摩擦情况,第28条目测量食欲,第29条目为生命质量总的自我评价;第3~26条目分为4个维度:生理领域(PHYS)、心理领域(PSYCH)、社会关系领域(SOCIL)和环境领域(ENVIR),包含条目和计分方法如下:
生理领域(PHYS)=4×[(6-Q3)+(6-Q4)+Q10+Q15+Q16+Q17+Q18]/7
心理领域(PSYCH)=4×[(6-Q26)+Q5+Q6+Q7+Q11+Q19]/6
社会关系领域(SOCIL)=4×[Q20+Q21+Q22]/3
环境领域(ENVIR)=4×[Q8+Q9+Q12+Q13+Q14+Q23+Q24+Q25]/8
问卷内在一致性信度用Cronbach's a系数衡量,问卷总体信度为0.85,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较好;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依次为:0.638,0.783,0.704,0.840。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人员为在校大学生,在调查前经过严格培训。问卷填答分为自填和调查人员填写两种,能够流利阅读理解问卷的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否则由调查者填写。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农民工基本情况
共调查农民工1 100人,剔除不合格问卷74份,获得有效问卷1 026份。女性占42.1%,男性占57.5%,缺失0.4%;年龄分布在17~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97±8.74)岁,缺失0.2%;年收入0.1万~12万之间,平均收入为(3.01±1.59)元;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占14.0%,初中占34.9%,高中占27.9%,高中以上22.4%,缺失0.8%;已婚占57.5%,未婚占39.0%,未婚同居占1.2%,丧偶占1.9%,缺失0.4%;48.7%的农民工有子女,50.9%的无子女,0.5%缺失;有务农经历的占64.5%,没有务农经历的占34.3%,缺失0.2%;有医疗保险的达83.4%,没有的占15.6%,缺失1.0%。
2.2 总体生存质量情况
农民工对于生存质量评价平均分为3.04±0.74;对于自己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平均分为3.40±0.93,生存质量总体评分均分为78.29±42.02。女性农民工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平均得分高于男性农民工;35岁以下的农民工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平均得分高于35岁以上的农民工(F=3.518,P<0.05);未婚农民工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平均得分高于已婚农民工;无子女农民工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平均得分高于有子女农民工(F=3.891,P<0.05);没有务农经历的农民工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平均得分高于有务农经历的农民工(F=4.209,P<0.05)。
2.3 不同类别农民工生存质量各维度比较
不同性别农民工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农民工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岁以下农民工在各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35岁以上农民工;不同教育程度农民工在生理领域与环境领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教育程度越高,环境领域的得分越高,而在生理领域,初中生的得分最高;不同婚姻状况农民工在社会关系领域与环境领域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已婚农民工在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更高,而在环境领域的得分要低于未婚农民工;有无子女农民工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务农经历农民工在社会关系领域与环境领域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务农经历农民工的得分显著高于有务农经历农民工;有养老保险与无养老保险农民工在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得分高于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有医疗保险与无医疗保险农民工在生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医疗保险农民工的得分显著高于无医疗保险者。见表1。
表1 不同类别农民工生存质量各维度比较 ±s,分
表1 不同类别农民工生存质量各维度比较 ±s,分
注:*为P<0.05,**为P<0.01,***为P<0.001
变量 类别 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 环境领域性别 女 13.36±2.28 13.01±1.80 13.99±2.47 11.83±1.99 13.55±1.53 13.25±2.10 14.29±2.46 11.78±1.92 F 值 1.295 1.818 1.740 0.092年龄(岁) <35 13.56±1.93 13.34±1.99 14.30±2.36 11.94±1.95≥35 13.10±1.65 12.43±1.76 13.66±2.79 11.29±1.87 F值 5.124* 18.797*** 5.932* 9.805**经济水平(万元) 年收入 13.47±1.88 13.14±1.98 14.16±2.47 11.80±1.95 F值 1.390* 1.354* 1.378* 1.484**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13.10±1.53 12.63±1.93 13.48±2.73 10.95±1.80初中 13.87±1.53 13.31±2.23 14.39±2.46 11.87±1.92高中(中专、技校) 13.28±1.55 13.23±1.73 14.24±2.28 11.95±1.87大专及以上 13.39±2.68 13.19±1.78 14.20±2.49 12.03±2.10 F值 4.246* 2.200 2.439 5.434**婚姻状况 未婚 13.54±2.55 13.41±2.17 13.98±2.28 12.06±1.85已婚 13.45±1.62 13.00±1.85 14.38±2.55 11.65±1.99 F值 1.058 2.402 4.943** 2.905**有无子女 有 13.45±1.60 12.92±1.89 14.30±2.62 11.55±1.96无13.31±1.56 13.33±2.61 14.11±2.59 11.91±2.14 F 值 0.599 2.577 0.345 2.294务农经历 无 13.48±2.34 13.29±1.82 14.47±2.35 12.34±1.94有13.47±1.58 13.06±2.06 14.02±2.48 11.51±1.90 F值 0.002 1.523 3.913* 21.473***医疗保险 无 13.05±1.73 12.87±1.81 13.47±2.75 11.64±2.06有13.55±1.91 13.20±2.01 14.28±2.40 11.81±1.93 F值 4.715*男1.932 7.214 0.485
3 讨论
3.1 农民工对自身生存质量的总体评价一般
农民工生存质量是农民工现实生存状况与心理满意度的集中体现,当现实生存状况较差,但处于不断改善的时期,农民工的生存质量的得分较高。虽然很多研究认为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差,但从生存质量反映的数据来看,农民工并不认为自身的生存质量很差,这与农民工关于生存状况的纵向、横向比较相关联,相对于农村生活的村民和自己在农村生活时的状况相比较,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7];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工的生存质量还有待提高,因而农民工对于自身总体生存质量的评价趋向于一般状态。性别、年龄、婚姻、有无子女、有无务农经历和养老保险等变量影响农民工生存质量的总体评分;女性农民工相对男性农民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轻松的工作压力、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家庭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存质量的总体评分;35岁以下的农民工由于身体状况良好、受教育程度较高、再社会化成本较低而提高了其生存质量的总体评分;未婚农民工没有家庭责任和观念的压力与束缚,有较高的经济自由权和生活自主性,使得其生存质量的总体评分更高;无子女的农民工不需要抚养子女、家庭压力较小,因而生存质量的评分更高一些;如何养老、谁来养老一直是农村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具有养老保险,可以使农民工对自身无劳动能力时的担忧降低。
3.2 不同变量对生存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生理领域主要的影响变量是医疗保险、收入和年龄,普遍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农民工的生理健康与安全提供了保障;较高的收入可以有效地保障自身的健康水平;年龄对生理领域的贡献主要在于:35岁以下农民工的健康水平普遍高于35岁以上的农民工。影响心理领域的主要变量是年龄和收入,这是个体再社会化导致的结果,个体年龄越大,其再社会化的成本和难度也越大,因此35岁以下农民工在心理领域的得分更高一些;较高的收入可以减轻农民工的焦虑感,增强幸福感。影响社会关系领域的变量有年龄、婚姻状况和收入,社会关系也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积累的过程,35岁以上农民工的社会关系普遍多于35岁以下农民工;已婚农民工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更高,说明姻亲关系是农民工社会关系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关系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收入可以促进社会网络关系的建构。影响环境领域的变量有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35岁以下的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其对环境领域的得分更高;较多的收入能够改善生存环境;教育程度越高,所从事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越好,其生存质量环境维度的得分也就越高,说明教育程度是农民工获取较好工作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婚姻带来的家庭责任、子女抚养与教育、居住环境等问题导致已婚农民工环境领域的得分较低。
3.3 对策与建议
虽然目前农民工生存质量评分不低于一般水平,但并不能说明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真正改善,这只是农民工对于生存状况不断改善的认同。随着农民工对城市认同的增强和对农村生活的疏离,与城市居民的横向比较会进一步加强,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满意度也会随之降低,其生存质量得分可能会降低。因此,提高农民工生存质量的核心在于生存状况的改善。针对其影响因素,需从以下方面出发,以提高农民工的生存质量:①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减少身份歧视、实施同岗同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减轻农民工生活压力;②积极推动农民工夫妻团聚、促进夫妻感情;保障子女入托,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共教育权利,稳定农民工家庭;③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社会保险的普及率,加强劳动合同签订与落实的监察力度,切实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④成立专门组织、建立制度,通过学校教育、用工单位培训、大众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动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健康素养教育,提高其职业能力和健康素养水平,为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与健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梁波,王海英.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0,16(4):73-85.
[2] 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 黄永,王君锋,杨林胜,等.建筑行业农民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6):717-719.
[4] 李成瑞,杨梓钰,宣小磊.农民工生存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30-131.
[5] 冯华,冯柏.农民工城市生存质量的群体差异性分析[J].特区经济,2011,(8):300-302.
[6]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7] 曾光,罗辉,崔祥芬,等.北京地区建筑业农民工抑郁和生活事件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5):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