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2013-01-06王开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孙 刚,王开广 (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和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1]。如今,社区体育已成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是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现阶段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2-3]。为此,笔者对山西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便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临汾市3个城市共18个社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居住在太原市、大同市和临汾市的18个社区居民发放540份有关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502份,回收率为92.96%。
2)实地考察法 深入到山西省太原、大同和临汾的18个社区进行实地考察,查看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现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
3)访谈法 走进社区对居民、体育指导员进行访问访谈。
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1)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统计结果表明,认为参与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城市居民占52.29%;认为重要的城市居民占39.34%;认为重要性一般的城市居民占8.37%;没有人认为不重要。这表明山西省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存在一定差异 (见表1)。一般而言,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社区青少年往往通过体育锻炼来结交朋友和娱乐嬉戏,而大多数的年轻女性朋友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娱乐休闲和减肥健美。
表1 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结果表
3)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 社区居民在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上一般以就近锻炼为基本原则,但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和锻炼时间的影响,使得居民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也出现差异:部分居民利用社区内的免费健身场地和街道巷边进行体育锻炼 (分别占37.7%和33.6%),部分居民选择专业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 (占11.8%),也有部分居民选择去公园锻炼 (占5.9%),还有的社区居民在家中和其他场所进行锻炼 (分别占5.8%和5.2%)。
4)社区体育指导员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太原、大同、临汾3个城市18个社区中有7个小区有体育指导员,占38.89%,有11个社区没有体育指导员,占61.11%。在7个社区体育指导员中兼职的指导员有4人,占51.14%,而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有3人,占42.85%。由此可见,在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中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分布十分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
5)社区体育健身组织建立情况 太原、大同、临汾3个城市18个社区共有体育健身组织45个 (见表2):有5个体育健身组织的社区共3个,有4个体育健身组织的社区共3个,有2个体育健身组织的社区共7个,有1个体育健身组织的社区共4个,有1个社区没有体育健身组织,由此看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组织个数较少、分布不均,因而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的组建情况不容乐观。
表2 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的组建情况调查结果表
3 建 议
1)加大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应利用各种渠道 (如电视、小区广播、报纸杂志、小区内的宣传栏等)宣传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并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健身健美方法。使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一个科学的健身观,从而引导更多的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2)加强社区体育场地与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应注重加强社区体育场地与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开放更多免费的健身活动场馆 (如小区附近的学校、公园、体育场馆等),这样能使够方便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就近进行体育锻炼。
3)大力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和构建更多社区体育健身组织。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和构建社区体育健身组织,让社区居民能根据其兴趣和爱好参与不同的体育健身组织并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正确制导下进行体育锻炼。此外,社区体育健身组织应根据社区的实际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育竞赛活动,这样既能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又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4)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由于经费问题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仅仅依靠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发展一批体育志愿者来募集经费,从而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最终形成多渠道构建充足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的局面。
[1]熊斗寅 .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 [J].体育科学,2008,21(2):3-5.
[2]曹可强 .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J].山东体院学报,1996,4(3):45-48.
[3]王凯珍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体育科学,1997,10(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