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研究
2013-01-01何春风
[摘 要]礼仪,从个人角度看,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社会角度看,是人际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角度看,是人际交往中进行沟通的技巧。高职学生,一方面作为未来职业群体的中坚力量,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刻苦专研,另一方面作为未来世俗社会的主要成员,更需要为让个体迅速成长为“社会人”而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帮助高职学生掌握社会沟通方式,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礼仪教育往往被忽视,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现状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46 — 02
当今社会,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快速传递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交际范围更加广阔,沟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如何掌握沟通能力,就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信息流爆炸的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礼仪,作为人际沟通最为基本的法则,是每个合格的高职学生都必须修习的。礼仪教育,在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随着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加剧,以礼仪教育为代表的人文课程被不断削减,并淡出了校园。
一、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全面。随着用人单位规范化发展不断深入,礼仪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和规范性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商务工作中,职业礼仪已然成为职业圈最为显著的标准之一。然而,在高校中,礼仪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以选修课、讲座的形式开展。在各大、中、小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礼仪教育却依然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忽略礼仪教育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学生对礼仪的轻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当前,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的现状堪忧,E7maYdguw2hqdjwvBogItGd/EV7anMx9mWZZq5V85JM=应当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礼仪教育意识淡漠与社会需求脱离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礼仪教育早已被剔除出高职学生教学大纲,内容多倍稀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当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受到的礼仪训练微乎其微。其次,从教师层面看,多数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传授与培养,却几乎从未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方面的培训。笔者在校内对100位教师(包括专业课程教师、通识课程教师、思政辅导员)进行的调查发现,仅有10%不到的教师会对学生提出职业礼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本身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也比较混乱,接受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19%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职业礼仪方面的训练,却有68%学生认为职业礼仪方面的培训可有可无,更有13%学生认为增加职业礼仪课程会加重课业负担。
相应的,笔者从《高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中的统计发现,有28.5%的用人单位反馈,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的教育;并有35%的受访单位在“您认为我们的毕业生最缺哪些技能”一栏中填写了“礼仪”、“礼貌”等相关词句。可见,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的缺失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关于加强礼仪教育的呼声也在不断加强。
(二)礼仪教育理论缺位与教学需求脱离
受到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礼仪教育不但淡出了高职学生的教育大纲,也渐渐淡出了教育者研究的领域。关于礼仪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渐趋式微。礼仪教育教材严重不足,师资队伍随之流失,一时间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礼仪教育实践工作已然成为现实。同时,很多高校和社会单位用非常高昂的代价请来专业人士给学生做讲座,搞突击培训。这一方面凸显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尴尬,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教育规律,没能真正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三)礼仪教育实践落空与人本需求脱离
当前,经济社会进入深刻调整期,对人的认识也愈发全面。我们曾一度将人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在强调人的工具价值时,我们将人性扭曲到了极点。20世纪来的大学生都应记得, 那件最为轰动全国的大学事件—— 马加爵杀人案。从那以后, 全国人民都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也引起了教育界对高中和大学素质教育的改革。〔1〕同时,“新生适应性问题”在各大高校愈演愈烈,甚至有学生因不能适应新的人际环境而选择放弃学业。这些问题都从一个侧面凸显出礼仪教育实践落空导致青年学生无法掌握处世原则,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无法得到满足。
二、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礼仪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完成育人目标的基本内容。礼仪,承接着一个社会框架的传承,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准之一。很难想象,一定社会在出现礼仪文化断层时会发生怎样的动荡。因此,将礼仪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是尤其必要性的。学校教育作为经验传递最主要的形式,在其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传递足以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礼仪经验更是应有之义。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从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礼仪教育是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先贤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指示。教育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实现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可以说,礼仪是社会生活的游戏法则,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重要经验,是人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专业技能去应对技术问题,另一方也要有充足的礼仪修养去树立个人形象。礼仪教育,是补足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短板的重要手段,是高职学生避免沦为“工具人”的重要一环。礼仪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认识世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其思考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伦理指标。
(二)礼仪教育是高职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要求
高职学生,作为实用性技能的习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融入性才能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应该说,融入社会是高职学生社会属性发展的要求。同时,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其能帮助社会群体实现不断自我更新,进而使得该社会群体得以长存。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教育将已有的经验、法则、思想、信仰等标准行为样式传递给幼小的一代。礼仪教育作为传递经验法则的重要内容,是满足高职学生融入社会的需求的关键环节。
礼仪教育,无论从高职学生个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服务社会发展需求都是势在必行的。它是高职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开展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有其必要性。
三、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路径分析
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职教育界,礼仪一直被视为学生天然之品质,缺乏进行礼仪教育的系统性认识。学校、教师多对当前高职学生缺乏礼仪素养不高倍感痛心,却少有究其原因者。高校中,礼仪教育形式化严重,更谈不上让学生受益。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应明确其教育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找到切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礼仪教育模式,将学生特别需要的职业礼仪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予以渗透。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不但拥有出色的职业技能,更要让学生拥有深厚的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不但要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合理,也要在礼仪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做出探索和尝试。
(一)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课程设置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色鲜明,各校也在加强专业建设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也取得较大的成功。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普遍被忽略,礼仪教育的课程化设置更是鲜有探索。笔者认为,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礼仪课程可以嵌入到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教育的实训环节。
1. 公共选修课的设置
目前,各高校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公共选修课学分在4—10分不等,选修课程的设置也相对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实践,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多遵循教师自愿原则,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笔者认为,礼仪教育列入选修课程计划,以保该课程的延续性尤其必要性。其次,礼仪课程师资力量培养应列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支持礼仪课程教师进修培训政策,保障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活力。最后,重新衡定选修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增加礼仪教育课程的学分,吸引更多学生选报该课程。
2. 专业实训环节的职业礼仪教育
专业实训环节的设计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最为主要的特征。当前专业实训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将技术理论转化为技术能力的问题。因此,在实训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由实训教师指导的职业模拟环节。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将相应的职业礼仪教育渗透到该环节中,不但有助于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领域的职业礼仪,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 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环境建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直接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借助环境来间接达成。”〔3〕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传递显然是无法通过强制性的灌输实现的。高职学生群体的礼仪教育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才能实现。这种环境并不是物理上的时间空间,而是指与高职学生个人活动相关的支持或阻碍条件。笔者认为,可以从校园环境建设和课外实践模块设计两方面入手。
校园环境建设,即按照礼仪教育的要求对高职学生所处的校园进行综合设计。在实训场地,布置符合职业礼仪要求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在实训情境中礼仪表现。在生活场地,布置符合公共礼仪要求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言行举止。校园环境建设还包含人文环境的建设,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礼仪教育。教师应当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礼仪意识传递。
课外实践,是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环,是礼仪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通过举办学生礼仪队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礼仪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提供优质的利益服务。
四、 结语
当前,因缺乏系统性的礼仪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多年来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不同程度的显示,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对企业用工意愿的影响愈发强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高职院校,在不断推进专业技能教育改革创新的同时需要将礼仪教育的短板补齐。可预见的是,在未来严峻的职业竞争环境中,具有较高礼仪素养的高职学生将更受青睐。如何开展礼仪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礼仪教育问题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在礼仪教育实践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礼仪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课程设计进行经验和知识的传递,也需要通过教育环境设计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并且隐性教育在礼仪教育的整体设计中应得到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1〕杨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科技信息,2007,(36).
〔2〕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3〕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8.〔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