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齐齐哈尔地区新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013-01-01胡焕焕吴丽华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清末十年,是齐齐哈尔地区的近代新式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状况由此发生转变,由于地区特殊性,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将探究齐齐哈尔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于后来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时期;齐齐哈尔地区;新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35 — 03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不同以往的事物和变化,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都促使清政府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个层面,不同领域,都在或快或慢进行着发展和变革,这种变革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清末几次变革使得中国古老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革除旧的封建教育理念、引进近代西方的教育体系,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使新式教育在全国各地竞相推行,蔚然成风。因为齐齐哈尔地处我国内陆偏远地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对于齐齐哈尔教育影响不大,而齐新式教育却是在清末新政时,受全国空前的教育大变革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在清末新政前,齐齐哈尔地区除了日渐荒废的“旗学”之外,就只有少量的私塾教育,可以说处于一种教育荒芜状态。在清末新政时期,齐齐哈尔地区的新式教育兴起、发展,并逐渐成为主要教育形式。

一、齐齐哈尔新式教育的兴起

近代以前,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一直落后于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也落后于同处东北的其他地区。

究其原因,齐齐哈尔地区处于被满清政府致力保护的“龙兴”之地,而且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文化教育发展落后,虽然随着清政府对于该地区统治力度的加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还有很大的不足,清政府一直视东北为养兵之地,所以为了保留满人的“尚武”之风,力图避免汉人文化的影响,推行的是以“国语骑射”为主的旗学教育,以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齐齐哈尔是当时黑龙江省的省城,八旗官学的开办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凡八旗子弟入学堂,由各旗协领保送,习清文骑射”〔1〕,旗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国语骑射”文武兼通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出仕为官打下基础。然而这种旗学明显落后于中原地区的“汉学”私塾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齐齐哈尔地区教育与关内各地文化教育的距离。清朝是一个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清政府必然要竭力维护其统治,维护满人至上的原则,所以齐齐哈尔地区,满汉分异是一种必然,甚至出现了只准八旗内调,不许汉人北移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齐齐哈尔地区教育落后的必然。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传统的“汉学”在“西学”猛烈的攻势面前,地位已经显得岌岌可危,更不要说更为落后的“旗学”教育了。

自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逐渐面临来自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而齐齐哈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列强的窥视,并且成为了沙俄侵略中国东北的前沿要地。在这种危机之下,教育变革迫在眉睫,文化落后亟待改变。

1901年,清末新政一开始,人才问题就摆上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清政府也看清了这一点。慈禧太后曾在懿旨中说道:“惟是治法,尤贵有治人,苟其人,敝法无难于补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自行。”〔5〕后来,又强调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况值时局阽危,尤应破格求才,以资治理。”〔6〕清政府把新式教育当做了救世良方,敦促各地政府办理新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从此新式教育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大地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1901年9月25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决定在全国建立大、中、小学堂和蒙养学堂,要求“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7〕。之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上表阐述创办新式学堂的构想。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的省城,新式学堂的建立要优先于省内的其他地区。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旅大租借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殖民特权,将中国东北列为沙俄的势力范围。1900年的海蓝泡大屠杀,六十四屯大屠杀,都使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表现,这一切都深深的刺激了东北各个阶层的人,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求解决办法。而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立大量沙俄人在东北的定居和活动,也带来了与之相关的近代文明,使得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其中的差距,而危机的加深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学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必须变革的症结。所以,兴建新式学堂上谕的颁布,使得兴办新式教育成为了齐齐哈尔地区实行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5年2月,黑龙江最早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务处设立,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委任军署文案处总理宋小濂为学务处总理,负责江省设立新式学堂,选聘教员,考验学生,备办图籍、标本仪器等事。1907年4月,按照清政府旨令,黑龙江省设立了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提学使司。提学使司取代了学务处,成为统辖江省正式教育行政机关,同时江省各府、州、厅、县先后建立了各种新式的教育管理机构,统称劝学所。黑龙江地区各种教育组织的建立推动了齐齐哈尔新式教育的发展,教育状况大有改观。

二、齐齐哈尔新式教育的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主要是以仿效西方新式学堂,教授近代的科学知识(如算数,国文,物理,动物等)为主,区别于以教授四书五经,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为主要目的的老式私塾教育。由于齐齐哈尔地区教育落后,教育基础薄弱,各级学堂一起办理困难较大,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在兴办新式教育的初期,着重于初级教育的普及。因此,在齐齐哈尔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是以初级教育为源头的,而且也以初级教育的发展最为迅速。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

齐齐哈尔实行的学制是以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准的,这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它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形式上的影响颇大,清末民初的新式学校的教育制度基本上皆是以此为依据。此学制共分三段:第一段范围初等教育,蒙养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或大学预备科3年,分科大学堂3年至4年,通儒院5年。蒙养院不算在内,完成全部学业也需要25至26年。

根据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国民入学,讲授人生必备的知识,明了事理,建立爱国的思想基础。同时,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为目的。百户以上的村镇,都设立初等小学堂。在各县大村,设立官办模范初等小学堂。县城设立两处以上的初等小学堂,以起示范作用。各地历来的私塾全部改编为小学堂。”〔8〕以求新式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由于教育基础薄弱,齐齐哈尔地区没有完全按照《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来制定学制,而是根据1908年黑龙江行省公署颁布的《黑龙江两等学堂章程》中的规定,将初等教育的教育年限做了调整,规定初等小学的年限和高等小学的年限各为3年,并规定初等小学堂3年毕业后,再补习高等小学堂科目2年,可一律送入中学堂肄业。

清政府学部规定,初等小学堂课程设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科。图画、手工列为随意科,每周30课时。由于齐齐哈尔地区各处的情况不一样,贫穷儿童不能上一级学校,故设初等简易科。课程设5科:修身、读经讲经合为一科,中国文学、历史合为一科,算术、体操、地理、格致合为一科。各地依情况自定。虽然齐齐哈尔地区教育基础薄弱,但相较于薄弱的基础而言,其小学教育的发展还是挺可观的。就讷河为例,从1908-1911几年间,共创办高级小学堂2座,初等小学堂8座,在校生共约五百人,这样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发展不均衡的依安、克山等县境内只有零星的私塾,并没有新式学堂的建立。

(二)中学教育的发展

相较于初等小学堂发展的速度和普及的程度而言,齐齐哈尔在这个时期的中学教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齐齐哈尔的中学堂和小学堂均是在清末新政期间建立起来的,而中学堂招收的是小学堂的毕业生,由于小学堂年限的限制,使得小学堂很难在短时间内向中学堂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所以中学教育就很难发展起来。1906年俄文学堂改为黑水中学,学生不足50人。1908年,成立全省中学堂,考选省城齐齐哈尔、呼兰、绥化、巴彦高等小学堂学生及黑水中学预科班学生入学,共105人,分2个教学班。新校成立无校舍,暂借南路小学上课。新校址原是兴东道观察关庆山的地产,慷慨捐献以建中学,由民政司从天津招工承修。依照日本中学平面图建造,共耗资十万两,翌年建成,可容纳10个班500名学生的教学楼(今齐市二中校址),黑水中学停办。到1911年为止,省城齐齐哈尔只有一所中学,在下辖地区根本就没有中级学堂,可见中学堂之稀少和创办的艰难。但对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实业教育的发展

实业教育是清末民初所盛行的实利主义教育的实践,是注重民生问题的教育,即为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的知识技能教育,它是随着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而兴起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学生而言,要训练个人谋生的技能,是其有一技之长而能自食其力;就社会而言,要使社会中每个人都成为生产劳动者和有用人才,皆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国家而言,要培养专门人才,以开发国家富源,增加国民财富。

据统计,1908年,齐齐哈尔初等实业学堂在校学生354人;1910年,齐齐哈尔初等实业学堂在校学生297人;1911年,齐齐哈尔实业学堂在校学生331人,其中农业学堂1个班,学生51人;中等工业学堂1个班,学生39人;初等农业学堂3个班,学生94人;初等工业学堂4个班,学生109人;初等商业学堂1个班,学生38人。由此可见,实业学校已经初具两级三类的水平,在1907年齐齐哈尔南路初等农业学堂、北路初等工业学堂、西路初等商业学堂、南路高等农业学堂、北路高等工业学堂,在新政期间的发展是极为可观的。

清政府提倡实业救国,在创办新学之初,便注重培养实业人才。黑龙江省地广物丰,很多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所以急需实业人才。而且由于东北开禁以后,涌入了大批的移民,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农民,没有太多的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难以满足齐齐哈尔“新政”的需要,所以“实业教育”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因齐齐哈尔处于边陲,民族危机深刻,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更为忧心,基于此对于“实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人是支持的。因此,短时期内实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三年内齐齐哈尔的实业教育已经具有三类两级的发展水平。

(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1900年,沙俄利用清政府边务松弛之际,对黑龙江的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进而达到占领黑龙江的目的。不断对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进行同化教育和完全渗透,清朝末年鄂伦春、鄂温克人中使用俄语已很普遍,甚至漠河附近的鄂伦春人,剪发辫,归于俄人,被称为“剪发部落”,可见其文化渗透至深至危!沙俄施行的这一文化侵略政策使得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的祖国概念日益淡漠,在国防日急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政治后果非常严重。这些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到了清末,随着民族危机的普遍深化,新政期间黑龙江当局开始尝试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新式教育,并将其上升到国防意识的高度去认识。齐齐哈尔的少数民族教育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发展起来。

1908年,由齐齐哈尔城回籍东牌头王宝瑞呈请黑龙江学务公所批准,成立黑龙江清真私立初等小学堂,招收回籍学生,这是齐齐哈尔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同年,黑龙江省提学使张建勋将黑龙江省北部的布特哈、墨尔根、瑷珲各初等小学堂合并成立满蒙师范学堂,附设满蒙初等小学堂。而齐齐哈尔地区由于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以民族学校的建立在有些地方发展很快,如讷河县,1906年开始到1911年为止,就成立了8所少数民族学校。甘南县在1910年4月1在绰尔哈屯,建立了“绰尔哈初等小学堂”是为绰尔哈蒙古小学,学生10人,达斡尔族的漠鼎小学也在同年建立,有教员1名,学生13名。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使得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开始与近代社会接近,逐渐认识外面的世界,摆脱封闭的生活,这有助于抵制沙俄对黑龙江少数民族的渗透,使边疆民族危机意识加深,也有利于黑龙江边防的建设。

三、齐齐哈尔新式教育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齐齐哈尔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式教育在齐齐哈尔的发展,使得这里的人民开始接受不同以往的文化知识,接受了近代文明的熏陶和洗礼,在当时人们不知物理,化学为何物的时候,新式学堂中却开始教授光学、力学等近代科学知识。因为齐齐哈尔教育落后,使得教育在新式教育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新旧思想激烈的碰撞,也没有来自于保守士大夫阶层的压力和排斥,使得这里的新式教育在发展的初期就将近代的科学文化精神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并认识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加速了齐齐哈尔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这为齐齐哈尔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走出原始封闭的社会状态提供了有利的突破口,使得他们开始真正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到一起。

其次,齐齐哈尔地区的新式教育是在边疆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对于边疆的危机已经没有心力和精力去应对,面对沙俄咄咄逼人的进攻,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造成边疆危机越来越重。《中俄密约》、《旅大租借条约》等条约的签订,海蓝泡大屠杀、六十四屯大屠杀等惨案的发生,使人们看到清政府无法依靠,不得不另寻他途。因此,齐齐哈尔地区的新式教育处处渗透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将守土有责、共御外辱的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这是近代新式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闪光点。

清末十年,国家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政府给予的资源和帮助是极其有限的,这就使得新式教育的推行和落实都显得差强人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在新政期间,清政府风雨飘摇,自顾不暇,虽然颁布了发展新式教育的法令,但是执行力度并不大。由于政府并没有太多的经费去投入新式教育的发展,因此,很多新式学校在办校之初就面临着经费问题,学校无力建校园,调整教学,甚至因为经费缺如停办或合并。多数学校创办都是租用民房作校舍,环境极简陋。除却经费,困扰教育发展还有师资问题。新教育之初,教员仍以私塾师担任。主要从南方调用教员,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到1911年,省城齐齐哈尔每所学校平均只有两名教员。

二是齐齐哈尔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北方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游猎、渔猎的生活,习惯了迁徙无定的生活。因此这种学堂式的学习,在初期并不被他们所接受。语言的障碍,民俗差异,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并不愿意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逃学、辍学是普遍现象。如讷河县,虽在1906年四月,创办了学堂,但无人送子弟上学,督从东部特哈尔署挑选9名当差人(皆为达斡尔、鄂温克族青年)充作学生,以为示范才有少数民族入学。并且学业有成有志献身少数民族教育的知识分子极少,能够兼顾满、汉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难以寻找,师资力量极其匮乏,导致新式教育的发展艰难。

然而,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星星点点,差强人意发展起来的齐齐哈尔新式教育,可以说是点燃了近代教育的火种,对于后来齐齐哈尔地区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毕竟齐齐哈尔地区的新式教育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苛刻的要求前人,他们已经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了。而且当时的新式教育是在“教育救国”的感召下进行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拥有深刻的爱国思想和忧患意识的教育对于现在的齐齐哈尔的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2.建置〔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6.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是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

〔3〕清史稿.卷一百七.志八十二.选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3124—3125.

〔4〕谢峦,李作恒.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40.

〔5〕清德宗实录.卷467.〔Z〕.

〔6〕清德宗实录.卷483.〔Z〕.

〔7〕张连起.清末宪政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141.

〔8〕龙江省教育沿革〔M〕.齐齐哈尔市教育志编审委员室办公室,1986.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