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工作问题浅析

2013-01-01李丽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做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特殊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教育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教育在政策资金、内外环境、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存在问题简要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使更多人关心、关注城乡结合部的教育情况,促进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城乡结合部;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21 — 02

百度百科中对城乡结合部作出如下定义:城乡结合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们在这里共存,因此,这里也成为多种矛盾交汇的地区。在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众多问题当中,教育成为影响这一区域居民生活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厚彼薄此的教育投入

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最缺乏教育资源;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却离教育资源最远。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倒挂”现象,已经是我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大部分流向了高等教育,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投入还是中央与地方分担。2006年1月19日,国家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尽管如此,教育财政制度还是以地方负担为主,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国家把农村教育交给了县级政府,而现实中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大多县级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这十分有限的经费中,很大一部分又用到了城市重点学校的投入上。这就出现了高校体育馆、音乐厅、实验楼,高楼林立,科研费、考察费、会议费,铺张浪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环境差、教学设施缺、师资力量弱,教学就是“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张嘴”的窘境。

二、尴尬特殊的内外环境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多重特殊性,使得该地区教育内外环境处境十分尴尬。首先是内部环境艰难。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具备各种教育所需的条件,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现状却恰恰相反。教育资金难以保证,学校生存举步维艰。开门办学首先是费用,很多城乡结合部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办公经费难以保证,学校陷入难以为继的危难境地,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是苦不堪言。例如:北方地区学校冬季取暖是学校支出的大项,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为了节省资金教室室温基本不达标,还有的学校为了节约开支,在上学期都加快教学进度提前放寒假。教学硬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绝大部分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缺少必要的教学场地设备和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的条件,很多学校教学用具短缺,很多还是上个世纪购置的,很多教师为了教学需要只能自己设计制作教具。有的城乡结合部学校自己化缘到了城市学校淘汰的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配置较低计算机等科目也是形同虚设,教学设备的落后严重阻碍着优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待遇较低难以留住人才。无论从工作环境,生活待遇,还是事业长远发展等方面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城乡结合部教师付出的要比城市教师更多,但受生源质量、教学条件和家长配合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难出成绩,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其次是外部环境复杂。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社会形态具有城市和农村所不同的特点,城乡结合部称为“都市里的村庄”,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原有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城市人。新农村建设中大量农民脱离土地寻求到城市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的特点,但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就造成了这个特殊地带。在这里各种各样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群混杂、社会管理难度十分大,社会治安较差,存在着较大的治安风险。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教育程度与思想意识差别,地域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以及各种形式的功利思潮的碰撞和浸入,造成城乡结合部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这样的外部环境必然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更体现出复杂的社会性。

三、良莠不齐的师资队伍

由于城乡结合部过去是农村,以及现在区域特殊情况等原因,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当前城乡结合部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初、高中毕业,他们大多是在文革时期没有继续上学,或是文革结束后没能考上大学后回到农村任教的。虽然近些年进了一批具备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但城乡结合部教师的学历层次仍然没能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为了能够将学校各科开全,许多教师不得不改变专业,教非所学的现象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相对不足,计算机专业教师更是凤毛菱角。而数、语、外教师又相对过剩,导致很多数、语、外教师去交音、体、美。2011年我市部分城乡结合部调查资料表明,有24.8%的教师所授学科非所学专业,而这些教师为适应其学科教学及职称评聘,不得不参加相关学科学历和继续教育培训,一位教师从事两个不相关学科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小学配齐配全专职教师更是难上加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近年来,虽然我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培训,但这种培训毕竟受时间和场地限制,集中培训范围受限,而网络培训往往很难收到实效。另外,城乡结合部的教师普遍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方法能力不高,要使他们改变惯用的教学方法确实有些力不从心。这些原因就导致了城乡结合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等等。教师教科研水平不高。一是学校对科研不够重视,教研组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多数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定职称;二是受学校经费等条件限制,缺乏教研的奖励机制,导致很多学校没有教研课题;三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多,没有更多时间参加学习。有的教师学习意识不强,不少教师除了看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外很少涉猎专业书籍,更不要说文学艺术类等书籍。种种原因导致教师的教研水平不高,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四、差异较大的生源质量

与城市和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的生源质量非常差,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生源结构构成复杂。城乡结合部的生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当地农民家庭的孩子,二是寄养托管的学生,三是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农民家庭的孩子素质相对较好,因为家长是当地普通农民,所以这些孩子相比之下还是比较质朴、纯真。而寄养托管和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就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寄养托管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父母不是外出打工,就是离异或因家庭重大变故不能照顾孩子。这样的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管理,心里上往往容易产生不良倾向成为问题学生。城市家庭的学生如果不是学习非常差或者品质差很少愿意到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就学。这些学生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无法与市区内的孩子相比,他们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行为文明、遵守纪律、思维水平、个人卫生等方面都较差。在思想道德方面,有的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不尊敬长辈,爱心缺失,自私自利总是认为别人亏欠自己;在性格情感方面,他们中很多人性格孤僻、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在学习方面,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不牢固;意志品质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拼搏精神,课堂上不积极主动,课下不消化理解,作业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是生源的家庭教育较差。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在基础条件方面,受区域制约,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教育的认知严重不足,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家庭生活条件较差,教育环境不理想,等等;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学习过程,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心理辅导,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轻视对孩子思想的培养,对孩子要么有过高的期望,要么放任自流,评价孩子过于主观,孩子表现好时认为孩子什么都好,孩子提出的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表现较差时轻则训斥,重则体罚,教育方法简单。在家校合作方面,缺少与学校的沟通,更谈不上有效沟通,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不闻不问,出现问题便指责学校。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孩子教育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佳。第三方面是恶性循环效应。 每一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城乡结合部家庭条件稍好一些或孩子成绩比较好的家长都会尽最大努力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入学。这样,城市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政府的投入也相应增加,生源质量越来越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学环境和条件较差,师资水平一般,规模较小,管理松弛,随着生源的流失,教学质量逐年下降进入了恶性循环。

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教育水平,是促进地区和谐,推动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国家层面逐步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逐步重心转移,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基础教育上。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义务教育,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省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调整不同地区的政策,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教育资源,支持城市边缘及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

二是从地方层面积极改善城乡结合部教育的内外环境。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建立外来人口登记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要努力改善地区生活环境,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改善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学环境,对危、旧教学楼及时整修,购买基本教学用具和实验用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要加强学校周边的管理,当地派出所在每个学校安排专门的治安人员,学校聘请保安配合抓好学校保卫工作。要对学校的教学场地进行整理,对必要的体育器械进行维修,确保学生安全。

三是从教育部门层面加强师资力量。要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针对城乡结合部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在现有国家工资的基础上,对其实行大幅度的工资补贴。要给城乡结合部老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和科研交流的机会。要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定期将所属学校的教师进行城乡轮岗,进而不断改善该地区教师整体水平。

教育投入充足、教学环境优良、师资力量强大,那么生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也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进而促进该地区的整体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