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1-01陈燕波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集权式管理、分权式管理、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三种。宁波大红鹰学院根据以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的思想,校区管理中强调高效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能延伸不够等问题,在促进校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校区;管理模式;条块结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17 — 0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似乎进入了大跃进时代,有相当多的高校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而大幅度的扩大招生规模,原有的校区根本不可能容纳招收的学生,于是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新校区或者合并其他高校,也就逐渐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这种办学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很多高校的一大特点。[1] 各高校新校区的建立有效弥补了自身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时也实现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繁荣和发展。但新校区的纷纷建立也给各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新校区的管理问题也就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新校区的主要管理模式

各高校由于自身的办学传统、管理模式、专业特色、学科背景等不同,因此,各高校所成立的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功能定位等也就不尽相同。新校区的管理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集权式的管理模式

集权式管理模式是在不改变主校区的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在新校区设置一个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是新校区运行管理机构的核心。集权式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校区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明晰,寻求集中与分散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二)分权式的管理模式

分权式的管理模式是指新校区在遵循主校区的领导的基础上,下设相对完整的配套管理机构,该机构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有一定的独立性。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优势在于使新校区获得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科和校区特色的发挥。

(三)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实际上是综合考虑本校传统、专业特色、校区特点等各项要素,优化条块管理模块,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校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条块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优势在于有利于盘活新校区的资源。

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并没有优差之分,关键在于如何配置和理顺校区各个部门和各个群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实现效率优先和运行成本降低的双赢。

二、新校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校新、老校区间距离较远,新校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和传统单一校区高校不同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新校区存在诸多不便

新校区一般远离繁华闹市,在地域上与主校区一般都有一段距离,大概在几十公里左右,新校区配套资源短缺,一般在交通、银行、邮局、超市等方面往往不太方便,师生的所有诉求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另外,各高校教师一般都住在主校区旁边,基本上不愿意住在相对不方便的新校区,同时新校区教师公寓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教师入住,因此,大多数教师每天往来于不同校区之间。教师因为上下班占用大量的时间而疲于应付,常常感到身心疲惫,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工作。其次,大多数教师在新校区来去匆忙,缺乏和学生的深入交流,新校区学生也就难以得到优秀教师的熏陶。再次,新校区建设初期周边地区一般缺少大都市的气息,这严重影响到学生感受和接触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开拓视野和增长见识。交通不便不仅造成学生出行安全,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急需锻炼的社会实践。

(二)新校区文化底蕴和内涵不足

目前各高校建立的新校区一般都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新校区建设初就缺乏对整体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没有树立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新校区往往与原校区在地域上距离较远,原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秀经验和措施难以全面有效地传承到新校区,原校区长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优秀品牌项目也难以成功地复制到新校区。另外,新校区办学时间也较短,整个校区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新校区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但是校园还是缺少了校园文化的灵魂,师生缺乏对新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有些校园文化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健全,例如,缺乏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等硬件设施。学生总体上还是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太满意,离学生理想中的新校区还有差距。

(三)缺乏完善的学生组织和团体

各个高校新校区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部分高校新校区只设立一两个学院或者只负责某一个年级学生(往往是大一)的教育教学,很少有新校区把全部学生都容纳进去。这也就造成了成立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架构可能是不完整的。例如,个别新校区只负责整个大一新生的教育教学,每年进行一次的轮换,大二学生需要到校本部学习。这样就造成大一新生报到时往往没有之前培养好的学生干部可用;其次,新成立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没有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工作难以保证,开展的活动效果不太明显,有些学生组织和社团甚至名存实亡。因此,学生组织和社团也缺乏影响力、号召力和稳定性。

三、高校新校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红鹰学院由校本部、杭州湾校区2个校区组成,其中杭州湾校区地处市郊,是一个由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投资建成的新校区,自2009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已整体进入基础学院和自考学院2个学院,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根据杭州湾新区政府和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发展规划,杭州湾校区将有更大的发展。如何实现杭州湾校区管理的科学化,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必须解决的新课题。宁波大红鹰学院积极探索杭州湾校区管理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统一领导、条块结合

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杭州湾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下属机构,在集团和学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对杭州湾校区运行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审核把关及督查落实。管委会办公室牵头的杭州湾校区办公会,代表集团、学校组织协调各部门在杭州湾校区的行政事务。其工作目标是保障杭州湾校区教学、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各部门发挥整体效能,打造效能新校区。基础学院和自考学院具体负责各自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他诸如后勤、宿管科、保卫处、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单位为校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配合好杭州湾校区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在管理上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充分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强调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努力为师生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杭州湾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工作中加强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校区教职工立足岗位要求,和学校提倡的“一转两提”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杭州湾校区的窗口部门(后勤、宿管、保卫等)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规范服务,文明服务,确保校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消解师生因新校区偏远造成的孤独感和烦躁感,进而获得师生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例如,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尤其是食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只有保证师生吃到较好的饭菜,才有可能忘却其他的烦扰,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另外,合理调配好校车资源,尽一切可能来方便师生出行;另一方面,做好杭州湾校区教学楼场地的分配及各部门办公室使用的协调,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帮助。

(三)办出校区特色,建一流校园文化

宁波大红鹰学院努力在杭州湾校区办出校区特色,把着力点之一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争取建设成一流校园文化。杭州湾校区一方面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诸如体育馆、大礼堂、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等具有大红鹰特色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为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提供硬件平台。另外,杭州湾校区管委会数次召开杭州湾校区办公会讨论杭州湾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根据方案把杭州湾校区文化建设内容分为户外方案和教学楼楼内方案。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优化校区的整体环境,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校区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杭州湾校区坚持文化立校,坚持把“百折不挠、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崇高目标”的大红鹰教育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建设有杭州湾校区特点的校园文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和发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科普活动、文艺演出等高质量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且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良好文化氛围,打造具有宁波大红鹰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干部

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根据校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克服学生干部缺乏的难题。通过在大一新生开学前半月组织学生报名学生骨干班,辅导员根据学生报名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并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员老师对筛选出的学生进行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等相关内容一段时间的针对性培训,提升新生骨干思想觉悟,增强其实践本领。其次,培训出的学生骨干马上投入到开学初的迎新实践中,通过迎新实践的考察,确定其是否进入学生干部队伍,这可以有效缓解校区学生干部的短缺问题。另外,通过迎新实践优胜劣汰出来的学生干部都是经得起锻炼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生干部,在接下来一年的学生管理中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这样就有效解决了学生干部短缺的问题。另外,学院领导和教师通过党团干部学习班、主题教育班会等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学生,同时学生组织和社团通过学院组织的新生节、女生节等主题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而培养出能吃苦、能学习、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要素和力量的共同推动和努力。高校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新校区问题上探索和研究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适时地调整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好的经验和路径。

〔参 考 文 献〕

〔1〕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06):63-71.

〔2〕李王英.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0,(02):11-13.

〔3〕于磊.多校区高校新校区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