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3-01-01杨高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有关实践育人文件的出台,各级各类高校越加重视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将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性战略任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专业见习实习作为实践育人的第4个主要形式、要切实做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关键词]实践育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11 — 0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各级各类高校越加重视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1月,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教思政〔2012〕1号),实践育人亦成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措施。
一、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性战略任务
胡锦涛曾经指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全国高校都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这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置于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导致理论说教之风盛行。当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冲击下的国内外形势时,单纯的理论说教越发显得苍白无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现实社会冲击与教育思想方法落后,致使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模糊,理想信仰多元;价值取向功利、拜金主义浓厚,个人本位突出;道德知行背离,道德标准双重,道德失范严重等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性战略任务。
二、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实践出真知。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践育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以社会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心理认同,使他们在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抵制精神污染,维护社会正义;以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大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提升社会责任感、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红色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灵感应,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高校要在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上下足功夫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实践形式来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教社政〔2005〕5号文件指出:“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指出:“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这些文件,对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做出了具体的表述,也为高校实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提供了依据。教思政〔2012〕1号文件对多种多样的实践育人形式作出了归类,很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小思政)中的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中的实践活动的区别,也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困扰高校、争论不休的“大、小思政实践归属”问题,这必将有助于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除教思政〔2012〕1号文件指出的3个主要形式以外,依笔者之见,专业见习实习是实践育人的第4个主要形式。专业见习实习是大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学生有1年、本科院校学生有1学期的见习实习时间,教社政〔2005〕5号文件和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也都明确了专业见习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目标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素质教育。专业见习实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获得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初步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增强群众观念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精神和能力。
四、高校要切实做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1.学校党政重视,政策制度到位。学校党政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保证实践育人的功效。学校党委要统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实践育人纳入到其中并使其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教务部门应联合思政部门、学工部门,把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生见习实习教学计划,探索大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实践育人途径;学校要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与保证实践育人,积极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落实实践育人经费;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科学计算教师实践育人工作量,统筹安排、鼓励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基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依据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来划分,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部队和见习实习单位四大类。从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上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更显突出也更为重要。从当前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运行上来看,见习实习单位数量最多,部队、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极少,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甚至出现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践的需要。做好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问题。高校在巩固现有见习实习单位的同时,要积极新建见习实习基地,尽可能选择符合本专业、本学科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见习实习单位;要加强与人民解放军部队、武装警察部队的联系,安排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深入部队一线体验生活;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的诸如爱国主义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保障实践教学。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尤其是“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确保大学生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3.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当前实践育人的众多途径没有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各自为阵的单打独斗,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分别隶属于思政部和学工部,两个部门各行其事,各负其责。学工部负责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表现出专业化水平不高,而思政部负责的实践教学往往表现出教学基地不足。二者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能极大增加,不仅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而且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才能充分体现。再如专业见习实习,教务(实习)部门制定教学计划,多数计划为专业技能要求,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几乎没有或者极少。见习实习单位提供的诸如对大学生进行敬业奉献、团结友善、服务社会、自强不息等职业道德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
4.丰富实践活动,锻炼知行统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红色之旅”、“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等。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各有其特色,探索走“大、小思政”社会实践相互结合之路,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成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活动,成为让学生感悟、践行,把思想政治理论、方法转化为自觉的内心信念,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活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6.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jyb.cn/info/jyzck/201202/t20120203_476041.html
〔3〕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110.com/fagui/law_66628.html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zhuan_ti_5118/20090408/t20090408_371281.shtml
〔6〕李晓勤.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