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探析

2013-01-01宋淑瑾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出发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创新教育各自的内涵;其次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创新教育的多维度规定。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创新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D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09 — 02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即人、全面、实质来进行界定,文章主要从全面入手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其基本内容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大力推崇的新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形成探索、发现和提出创见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②创新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要求有所不同,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确立、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却是创新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共同目标,我们把它称之为“创新教育的四要素”。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必由之路,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创新精神是添加剂,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养料;创新能力是目标,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一)创新教育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人都是有需要的,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人的需要是一个螺旋式的前进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在丛林法则时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到处充满着竞争,存在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的现象,这是客观规律,永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活如同战场,永远是智者、强者胜;愚者、弱者败。困境中求生存、弱势中求发展,这是人类的本能。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竞争中生存、成长、发展、强盛,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不断进行创新,进行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能够提高人的能力

人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左右两半球的形状相同,但功能各异,左脑执行大脑活动的语言功能,又被称为“文字脑”、“理性脑”,主要对文字和数据进行处理,具有逻辑性、推理性等特点;右脑执行大脑活动的感情功能,又被称为“图像脑”、“ 感性脑”,主要对声音和图像进行处理,具有感性、直观性等特点。有人形象地说, 左脑是普通脑,右脑是天才脑,右脑具有独特的想像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因此,右脑的开发显得尤为必要、尤为突出,对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精神的锻炼,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提高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三)创新教育能够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与个性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个性得到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 创新的本质是与众不同、具有独到之处,而人的个性是个别性、个体性,也是独特性的体现。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就无所谓创新。美国心理学家高夫(H.Gough)在研究人的个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一个人的个性与一个人的创新性是成正相关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人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结果指出:“有创造成就者和无创造成就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其个性特征的不同”。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个性在创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新能力与个性相得益彰,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发展个性的过程。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以人的个性教育为基本立足点,以促进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来培养人的独特性、创造性。

(四)创新教育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形态,分别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阶段;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商品经济阶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产品经济阶段。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个人没有独立性,而是附属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也仅限于狭窄的范围之内。“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商品经济阶段,由于科技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生产工具得到了重大创新,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依赖于社会群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产业经济阶段,由于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分工消失,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社会交往空前提高,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从事自己的事业,获得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创新教育的多维度规定

创新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涵规定着创新教育的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规定着创新教育的现实性;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规定着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涵规定着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类特性,作为类存在物,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劳动的过程中,人身上的力量对象化于外部对象,把人的天赋和自然能力很好地显现出来,这是一种不断改进的创造性的活动。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发展。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不能脱离开社会的发展来谈论人的发展,人的劳动从来都是社会的劳动,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是怎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人的个性的发展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整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就需要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其中,教育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方法、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种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这种教育必须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重视受教育者思维、能力、个性的教育,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创新教育能够承担起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规定着创新教育的现实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根本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与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性告诉我们,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历史具有继承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又需要我们承前启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条件,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并有力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①。实施创新教育就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显著因素。因此,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创新教育正是开发人才的最有效的形式。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规定着创新教育的紧迫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目前人们最关注的应该是现实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人究竟应该发展什么和怎么样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实现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约束。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性在于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在于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不断猖獗泛滥。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推进理论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发展的理论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积极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施创新,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迫切任务。

〔参 考 文 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江泽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6-16.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