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落脚点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013-01-01陈晖阳
[摘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旨在揭示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教育保障等四个方面,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完善的体系。
[关键词]人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105 — 02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无处不闪烁着“人”的理论与关怀的光辉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主要为:
1.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的研究视域。
2.人的需要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的需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人的价值通过需要的满足来实现,揭示了人的需要永无止境、不断发展。人对于实践的需要,来源与人的生理需求,即人的欲望。欲望的产生,促使了实践的形成,随着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所以在人的需要中孕育着实践的形成。
3.人的价值观。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人的价值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中定位,通过人的各种现实活动表现出来。人的价值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实践为人的价值做了充分证明。
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马克思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的最终目的和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终于成为自由的社会结合的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人。
我们对上述内容是分开加以剖析的,但实际上它们作为一个兼容并包,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共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那就是对现实的人的生存意义的深切关怀。
二、为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落脚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人性所制约和规定的。因此,对人的认识特别是对人性全面、深入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及人的特性,并将人看作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的人。也正是对“人”的共同关注,使得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首当其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落脚点。这不仅仅源于两者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以及“人的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
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由此,我们把马克思所指的“现实的个人”归结为从事创造性生产劳动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独特个性,并满足其需要及不断发展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正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社会关系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思想由简单变复杂,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相互转化等等。
2.马克思主义“人学”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个性、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努力与奋斗的目标,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归结成是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因此,当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时,必须实现人的工具物性向人性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坚决摒弃把人视做机器般的简单灌输倾向;另一方面则要把自身牢牢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中,根植于人的生成性存在之中,惟其如此,才能使人的本性不断得到扩充和丰富,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民主、平等意识的人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显而易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3.马克思主义“人学”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性为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活动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要素看,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无一不与人性相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看,教育对象的内化、外化、调节等过程无一不是人性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人学正是这种联系和反映,这就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人性为原则。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人的实践能力,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三、如何以“人学”为落脚点建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人之生成的教育工程,工程巨大,体系庞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落脚点,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意在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和教育保障“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怎么保障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工程。
1.“教什么”——彻底改革教育内容,由“泛政治教育”转变为“人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人学”为落脚点,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和掌握“人”的客观实际状况,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本理论。主要回答“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具体内容涉及人的需要、人的生产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等。主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二是存在论。主要回答“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问题,具体内容涉及人的存在形式、人的存在形态、人的存在状况、人的存在态度等。三是发展观。主要回答“人怎样成为人”,具体内容涉及人的发展基础和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和形式,人的发展实质和规律以及人的发展目标和意义等。结合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其中。
2.“怎么教”——全面改革教育方法,由“单向性思维”向“多元化思维”转变
随着日益开放的社会和多元价值现实的出现,过分强调单向灌输的满堂灌、填鸭式行不通;重结论不重过程,重外因不重内因的“非此即彼”的单向性思维方式也已不合适宜。在多种教育方法中,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心理咨询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层出不穷。我们是否能换个角度,站在批判的立场上,从“多元化思维”入手,去怀疑,去提问,去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多样的,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助人自助,帮助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3.“怎么评”——深入改革教育评估体系,由“知识评估”向“价值评估”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它大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工作,如教育的方针、原则、目标、组织等,小至各个系统的局部工作及个体与群体的施教与受教的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评估,应由“知识评估”向“价值评估”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否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是否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否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与人际环境、是否减少了犯罪率和消除安全隐患等。
二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考察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变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 。其涉及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等。
4.“怎么保障”——着重改革教育保障体系,由“单管模式”向“多管模式”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个系统的育人工程,它需要高校从全局高度,集全校之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兼顾,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多管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组织领导和体制保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把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办、社科部、各系、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纳入大思政格局,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及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保障等纳入统一体系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要规范奖学金评定制度、学分制、评优制度、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创新教育制度、贫困生帮扶等一系列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导师制。建立一个以优秀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辅助的导师师资库。导师利用自身专业背景、学识修养,丰富的人生经验,成熟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学业、就业指导、生活辅导和思想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自理自立、明确学习目标,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学生指导、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工作队伍,设计学生学习、生活、就业、贷款、勤工助学和心理咨询等专项内容,为大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学习服务。尤其要密切关注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切实为他们服务,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郑朝波.马克思:思想发展与现实影响〔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薛德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为《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而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3).
〔7〕曹莹.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J〕,消费导刊,2010,(0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