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

2013-01-01张守生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作为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缔造者,清代齐齐哈尔文化流人在发遣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足印。而这些历史足印,呈现于齐齐哈尔历史建筑、古籍、遗址留存,有的至今尚在。这些文化遗存弥足珍贵,不仅为我们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元素。

[关键词]齐齐哈尔流人;流人文化;古迹

[中图分类号]K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99 — 02

自康熙年间流人图尔泰发遣齐齐哈尔到宣统元年(1909年)流人陈宝莹自齐齐哈尔调至奉天(今沈阳),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流放地的景观、古迹联结在了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一些景观本身就是文化流人所建,由此,也引出诸多历史故事。这些景观、故事,演绎到后来则成为地方典故。其中的一部分因有方式济《龙沙纪略》、西清《黑龙江外记》、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魏毓兰《龙城旧闻》、《黑龙江志稿》等史籍和一些时人诗文的记载,为世人所知。这些与流人相关的齐齐哈尔古迹大致有以下各处。

普恩寺。普恩寺俗称娘娘庙,建在清代齐齐哈尔城西三里许,“地据沙阜,形如龟。林木翳荟,西望嫩江如带”,其“宫殿崇闳,院宇轩敞”。纵长为31丈,横宽为36丈。寺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民间称天仙娘娘,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之日,此日来庙里烧香祈求后嗣者极多。“春秋游览之所,此为第一”〔1〕。嘉庆年间这里已是齐齐哈尔重要的踏青、游览地。据西清记载,普恩寺与乾隆七年(1742年)因“上书”得罪朝廷而被遣戍的杭州旗人华照有关:“寺中有纸本飞来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书《灵异记》,杭州旗人华照撰。照自言‘乾隆壬戌,以上书得罪,来黑龙江,中途梦碧霞元君,呼为道中人有所云云。由是医学大进,痘疹尤著效’。又言:‘元君手授剑一、笊篱一,命与龙战,是夜果有龙骨出嫩江,见于富喇尔吉屯’”〔2〕。西清的结论是此事“语殊荒谬,不可为训”〔3〕。普恩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比较接近民俗、接近平民百姓。

清代,齐齐哈尔各寺庙都有庙会时间。据说,每年四月二十一日的普恩寺庙会最为热闹。同治年间因事流放而来的天津原知府张光藻曾以诗咏之。诗云:“普恩寺在卜奎西,胜会年年四月齐。其喜清和天气好,踏青士女满河堤”〔4〕。据记载,庙会期间,演戏、礼佛,人山人海,士女麇集。其中的僧人与伶人大多是流人。西清曾考证说,普恩寺庙会发起人是娼妓。这一天进香观剧的人,“肩摩毂击,十倍平时”〔5〕。程煐曾经作《赛会篇》诗,以讥讽此情此景,颇有无奈风气日下的感触。光绪末年,此地香火减弱,不久荒圮。宣统二年(1910年),周树模任黑龙江巡抚时,利用其址建黑龙江图书馆(藏书楼)。民国初年,图书馆迁出,用作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舍,后又改作他用,现在为民居,地址在中华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处。〔6〕

海粟亭。乾隆四十八年(1703年),流人刘廷耀在普恩寺前建置一亭,并且自书“霞蔚云兴”之匾额,但没有给该亭命名。同时期,因甘肃“冒赈案”被流放的安定知县黄道煚作为襄助,书写了一块“浮幻因缘”匾额。一说景致,一说世事,相得益彰。这样,齐齐哈尔诞生了一个完全由流人建立、倚重、维护的新景观。嘉庆十一年(1806年),西清来到黑龙江,任银库主事并教书。嘉庆十三年(1808年)春天,西清以一个季度的薪俸重修小亭,并很快完工,提名为“海粟亭”,并写了一篇题记,与旧匾一同揭示于亭中。流人程煐曾作《题西研斋主政海粟亭》纪念:“白山佳士宦边城,立马郊埛逸兴生。手挽天河才隽上,胸吞云梦气纵横。三神山近螺初矗,九点烟遥柱独撑。一粒何妨称海粟,牟尼珠放大光明”。此亭因西清的重修与命名而名气大增,成为后人凭吊与歌咏名胜。民国时代,黑龙江报主编魏毓兰曾经三次题诗记载海粟亭。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拟定“奎城八景”时,将海粟亭列为第七,标名为《孤亭野色》。此亭在解放前一直在学校园区内。五十年代初,亭南被辟建为黑龙江体育运动场,亭被拆除。

红豆山房。红豆山房原来是座庵房,在齐齐哈尔城东,建于何时不详。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流人保泰。保泰的生卒年不详,曾任察哈尔都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为驻藏大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尼泊尔(廓尔喀)军队再次大举入侵西藏,保泰因“坐请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避兵,又匿廓尔喀未构兵前表贡方物,及遣使有所请不以入奏”〔7〕获罪,皇帝改其保泰名为“俘习浑”,与雅满泰一起被革职效力,先后四次罚以杖刑。藏事即定,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十一月,遣戍保泰到黑龙江充当苦差,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二十八日赦还,后曾任户部侍郎。保泰居住时,此处有房约20余间,很是幽僻。赦归时,赠给了龚光瓒。龚光瓒,字药林,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八年因“讹诈”之事“照凶恶棍徒扰害良人例”发遣齐齐哈尔。龚光瓒善诗精书,得到永琨等高官的重视,成为汉官学教习。该处院落里有野草一丛,秋季结出颗颗红豆。某年的秋日,龚光瓒之子龚宝宝曾经赋诗:“秋光凝白露,寒影入黄花。红豆山房里,江南处士家”。可惜龚宝宝幼年早殇,九岁即逝,然而至此便有了红豆山房之说。后来,龚光瓒到吉林任教,将房子卖给了官府。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西清来齐齐哈尔任银库主事,恰逢此房为官府拍卖,又知此地红豆故事,于是买下,把居所坐落在这里,并正式起名为“红豆山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流放到齐齐哈尔的流人朱屦中曾经以诗纪念:“红豆山房迁客栖,花开蝶恋两相依。春残花落蝶飞去,人对花落尚未归”。诗有注解:城东一庵甚雅,有野卉数丛,实如相思子,主事西清颜曰:红豆山房。在这里,西清与文化流人刘凤诰、程煐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闲暇之余,完成了《黑龙江外记》的前期编写。后来,红豆山房被官府买回,作为京城拣放齐齐哈尔官员临时住宅。

虎溪。虎溪得名源于一位流人——陈国瑞。陈国瑞,湖北人,官至提督。光绪元年(1875年),因干预徐州镇总兵詹启伦殴毙监生胡士礼狱事件并有唆使和怂恿主使等情节,“牵连论罪”,发往黑龙江当差。光绪二年(1876年),陈国瑞到达黑龙江后被编入齐齐哈尔水师营当差。陈国瑞最早住在齐齐哈尔城隍庙,继迁城南百达街,后又居城西门外慈悲庵。据魏毓兰《龙城旧闻》记载,陈国瑞不改做派,我行我素,“所至必葺馆垣,好陈列,四壁悬名人画帖,烹茶品酒”,名其居所为“卧虎居”。他善于悬笔做“虎”字。得之者俱珍爱。闲暇之余,常到西泊垂钓,名其钓处为“虎溪”,自号“虎溪钓客”。西泊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城时取土挖出的人工湖,时人称西泡子。乾隆年间将军傅玉担心其干涸,凿渠引江水,称“官沟”。嘉庆元年(1796年),黑龙江将军永琨曾携僚属泛舟于此。继任黑龙江将军那启泰相信术士所谓此沟不吉利之说,将之填塞。当时的西泊因陈国瑞的垂钓而名为虎溪,文人墨客或凭吊、或感慨、或讥讽,使得这里成为一处著名的景观。民国时,被魏毓兰誉为“奎城八景”之一。

经义书屋、寒翠堂。光绪七年(1881年),黑龙江将军文绪扩充齐齐哈尔汉官学,设《文艺》、《经义》、《说约》、《启蒙》四科。据记载,汉官学“经义”一科建于旧城西门,称“经义书屋”,又名“卜魁书院”,有讲堂5间,学舍10余间,流人王性存任主讲。王性存,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字味余,又字葆常,河南光山县人,优贡生。曾署山西荣河县任知县。光绪五年二月(1879年),因“借罚捐赈款为名,借端渔利”,被遣戍齐齐哈尔。王性存到齐齐哈尔后在戍所建起了书斋一座,命名“寒翠堂”,似取寒号鸟向往翠色的意思,表达了自己对处境的无奈和释归的渴望。王性存有诗名,他不仅自己吟咏,还积极倡议在卜奎的文人集会,发展诗词事业,因而创立了“梅花、菊花”两诗社,结社唱和,一时间齐齐哈尔“文风”四起。王性存与齐齐哈尔教师王舒毓相友善。王舒毓,字秀亭,龙江人,隶水师营,喜近文士。除王性存外,还和中原一带流戍而来的贵筑、廖景森,楚北林煜南、孟振林,京都廷宪,安徽孙家穆有交往,“以道义相尚,并结祠社,暇日咏歌,称一时之盛”。 经义书屋在光绪末年改为师范学堂(今建华区长庚小学即其旧址)。

文昌阁。文昌阁在卜奎驿站附近马神庙大殿的后面(今王仔花苑西北角)。嘉庆年间,汉军佐领达兴阿(崔姓)曾经设立“惜字会”,每年重九在阁前焚化。是日,蒙师全来登高,俗有“先生会”的称号。而当时的许多蒙师,均为流人。达兴阿文化水平很高,工翻译,“尤习汉文,有战功,后anMothJsEmUTpXiuV8PzeXmQVHXdmBDobsbLFpK5w1g=致仕”,到嘉庆年间,齐齐哈尔人中竟“无能继之者”。

放鹤园。放鹤园是清代黑龙江将军斌静住宅的后花园。嘉庆年间,有人捉到两只“辽东鹤”,即丹顶鹤,献给将军斌静,置于将军府庭园中饲养。据《黑龙江外记》记载,鹤“修劲高趾,殊自得。每雨过,轩舞有节,或啄木掷空,作添筹戏。丹顶日鲜,盖鹤性喜疏放,非可剪翎而笼蓄也”。斌静因鹤取名:放鹤园,征集文人诗歌纪事。文人中,名气较大者是流人刘凤诰、程煐和流寓的满人西清,惜纪事诗歌不传。

芍药厅。黑龙江将军观明曾经在将军府后花园叠石为假山。观明栽野芍药数本,称之为:“芍药厅”。厅前有李子树一株,此树曾经秋月再花,观明将军有诗记载,“芍药厅前花事新,秋来稠李变长春。太湖石下风光好,精舍偏教祀鬼神”。李树秋季开花与当时的气候反常有关。观明在任的8年,齐齐哈尔连年遭灾,还经历了一次大火,木城尽毁。但观明并没有隐瞒灾情,也没有灰心,不断向朝廷申请救济并提出一些改进民生的建议。这样,使得许多商户、流人得以存活,观明的德政得到齐齐哈尔文化流人的称赞。其实,将军府为历任黑龙江将军的府邸。观明与斌静是前后任,所住当然是同一个宅院。后花园也应当相同,只是两位将军兴趣不一,各取各名而已,实则一处。

大悲庵。据《黑龙江外记》记载,大悲庵在万寿寺后,药王庙侧,殿旁有祠,有塑像一尊,看穿戴打扮,西清猜测是黑龙江将军宗室杨福。嘉庆十四年(1809年),观明调任乌里雅苏台。据史籍记载“去之日,商贩、流戍哭送南门外,强留其靴及佩囊、射韘(音射,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的班指)为建生祠,“而庋藏遗物于祠中”⑧。其祠就在齐齐哈尔大悲庵,刘凤诰有记述,程煐代作碑文,门人齐辙布书写,今已不知所踪。如此可知,大悲庵是齐齐哈尔老百姓纪念有德政地方官,祈求其悲悯众生,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庙宇(大悲庵、万寿寺、药王庙均在齐齐哈尔土城南门外偏西处,约今永安大街北端路西一带)。

还有一些与流人有关的古迹,限于资料等原因,不作更多考证和介绍。目前,与流人有关的古迹,普恩寺、虎溪尚有遗迹,其余不存。作为当时流人生活的见证来说,至为可惜。对于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发掘,建一处专题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好的展示。如果目前做不到,在与流人有关的古迹遗址处做标牌标明历史状况也未尝不可。

〔参 考 文 献〕

〔1〕〔2〕〔3〕〔5〕〔8〕齐齐哈尔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齐齐哈尔市志资料初辑(清)西清,黑龙江外记〔Z〕.1982: 35.

〔4〕(清)张光藻.北戍草〔M〕.龙江纪事七绝一百二十首,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0:6.

〔6〕张守生.齐齐哈尔流人研究〔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 307.

〔7〕李兴盛,张杰.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上编)〔Z〕.1983: 617.

〔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