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词构架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

2013-01-01林芳烨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推进,我国的网络世界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受人追捧的网络流行语引入了诸多外来词汇。通过研究外来词构架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重点探讨外来词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并结合问卷调查对语言变化的原因及发展现状展开社会调查,以此引导网络语言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外来词;构架;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94 — 03

一、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1〕本族语言的词汇叫本族语词汇,而外来词是区别于本族语的。经汉化过程,其他民族的词汇为汉语所吸收,继而演变为外来词,最终成为汉语词汇,为语言本身带来活力。随着语言文化的交流碰撞,外来词与日俱增,开始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因其便捷开放等特点,更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许多受到外来词影响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流行于网络社会中,为大多数网民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它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特指网络论坛、聊天室里“即时性”很强的、对话式的话语,是最活跃、引人注目,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网络语言。

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语言,而是兼具外来词与汉语网络流行语两者特性。一方面,它具外来词特征。在构词上,必须由外来词组成,它是外来词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在汉化过程中,演变为网络流行语,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的外来词。另一方面,在范畴上,它隶属于网络流行语。“外来词构架下”,即“由外来词组成”,是对“网络流行语”的修饰与界定。由此,外来网络流行语,很好地融外来词与网络流行语于一体,极具特性,并不包括“有木有”、“蛋定”、“伤不起”等不受外来词影响的网络流行语。

二、外来词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方式

(一)音译词

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受外来语的影响,有多种生成方式,其一是音译,因为外来语种的不同,又可细分为英语音译和其它语言音译两类。近年来,网民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学习热情高涨,英语词汇逐渐走进生活,这为音译外来词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依据英语词汇发音,汉化成音近的中文或缩写字母或数字,如切克闹(check it out的音译);CU(取自see you);88(指代Bye-bye),这是网络流行语对英语的基本吸收方式。另外,还有一些音译词取材于日本、韩国等,如“纳尼”是日文中“什么”的音译,“思密达”取自韩语。采用音译方法吸收外语词,是最便捷的语言借用方式,是汉语借用外来词的主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音译方式与网络流行语遵循的“省力原则”一脉相承,体现了构词的简化性。

(二)音义兼译词

既吸收了外语词的音,又采用了其义。网民在音译外语词同时,注重汉字的表意功能,以增强外来词的本土色彩。如网络流行语“酷”:一方面是英文“cool”的汉语译音;另一方面,其词义“潇洒中带点冷漠”与“冷”的英文本义相关。其他“晒”、“败”、“秀”、“猫”等均属音义兼译外来网络语言。这一吸收过程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字的碰撞交流,而且是两种文字体系的融会贯通。

(三)字母词

字母词是指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语。〔2〕字母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占了较大比重,主要有纯英文字母词以及英汉结合字母词两类。(1)纯英文字母词:直接借用英文的字母缩略词,构成外来网络流行语。例如:

PK——Player Killing

BMW——Big Mouth Woman

ft——faint

还有:BTW、AFK、BBL等。(2)英汉结合字母词:由口语化的汉语词汇与英语字母组合而成,如:“I服了U”、“做人不要太CNN”等。这类词在网络上十分流行,上网的大都是年轻人,使用字母词既能卖弄个人的英语学习,又起到了方便交流的作用。

(四)直接套用外语词

一些网络流行语直接使用外语词汇,并在形、义上与外语词统一,主要来源是英语和日语。(1)直接使用英语词:借用英语词汇的音、形、义,演变为外来网络流行语。例如:“Oh my lady gaga”源于美剧Ugly Betty(丑女贝蒂),网络使用时取其原意,用于表达吃惊之感。(2)直接使用日语词:这些外来词直接借助于日本动漫、电影等走红于网络,汉语将其重新借回,取形义并按汉语读音,衍变为网络流行语。“卖萌”的“萌”是从日语中借来的,日本动漫爱好者用“萌”形容喜好的事物,尤其是动漫中的美少女。进入汉语后,“萌”有了可爱、性感、讨人喜欢的新义项。“萌”仅仅是借用了日本动画人物名的外壳,其内容仍是中国固有成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艸部》,“萌,艸芽也。”类似的日语借词“正太”、“御姐”、“雷到”、“暴走”等均取自日语中的汉字。

(五)中英混搭词

借用英语词汇后,外加口语化的汉语语素,形成外来网络流行语。例如“hold住”、“你太out了”、“江南style”等。以“你太out 了”这一网络流行语为例:单词“out”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是“出外,在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的新意。“out”在整个词组当中承担形容词的功能,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以上这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的融合交流,而网络这一平台让融合更加频繁,许多中英混搭网络流行语与日俱增。

(六)借用外语语法创新词

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吸收外来词过程中,不仅对词汇加以选择性吸收,而且批判继承外语的语法结构。例如“ungelivable”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对英语构词方式的模仿:首先以“给力”拼音为基础,将其变形为geli,作为词根;其次模仿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即前缀+词根+后缀,在词根的后方加上形容词后缀-able,表示有能力做某事,再在词根的前方加上前缀un-,表示“不”的意思,从而完成整个词的创造性模仿,并结合汉语和英语意思表示不给力,或者不精彩。〔3〕另外,“……的说”(来自日语语法“……と言います”),表示认为、觉得;“ing”是英语进行时后缀,网上常用它做中文后缀,表示自己正在做某事或表达一种感情,如“游戏ing”、“开心ing”等。

三、外来网络流行语分类方法

(一)语音法

语音是人对文字在听觉上的最直观感受,由外来词组成的网络流行语经过网民再发展之后,在语音上显现独有特点。(1)谐音词。是指通过谐音手段,赋予词语新义。外来网络流行语通常直接将外语词的发音通过谐音方式转化为现代汉语,从而恰当地表现网民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往的谐音词在词义上与原外语词是相同的,比如“沙发”一词就是谐音于sofa而来,两者所表达的事物是同一个;然而谐音外来网络流行语有其特殊性:即在谐音的同时也赋予新含义。如“not at all”的中文音译词“闹太套”,由于歌手黄晓明对not at all的发音酷似“闹太套”而得名。该谐音词恰当地表达了“你要闹哪样”的意思,两者配合默契,在短时间内流行开来,然而“你要闹哪样”与not at all的本意“没关系”截然不同。(2)缩音词。即对于双音节词组,取前字声部和后字韵部,合发一个音。这是在一些方言地区的用法,而由外来词组成的网络流行语也显现这种特性。如“Netigan”,是由英语单词“Netizen(网民)”和“Hooligan(流氓、混混)”组合而成,由前词词首与后词词尾拼合形成。这类词大多是人们为了方便简洁、便于流传而创造形成的。(3)借音词。是指所用的汉字原本就存在,词义也不变,只是将外语词的读音借过来,但借音也不是随便借的,所借的音在外语语境下的意思与对应的汉字字义基本相同。如Kuso,日语“粪”的发音,在日文中作“可恶”之意,与汉语“可恶”意思相同。而“kuso”这一读音比“kewu”更能表达感情,因此在书面语上的“可恶”用到口语中就读成了kuso。书面上的字并不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们交际用语中的发音。

(二)来源法

网络流行语受外来词影响很大,那么产生这些外来词的渠道有哪些呢?(1)外语日常用语。英语是国人的第一外语,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日语、韩语、法语等第二外语。这些外语日常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其演变来的网络流行语更易被人们接受,传播范围更广。(2)各国电视剧、流行歌曲、动漫词汇。由于文化交流,很多外语词汇通过电视剧、动漫等形式传入中国网络,对网络流行语产生较大影响。如“和我结下契约成为〇〇吧!”这句话来于《魔法少女小圆》中丘比的台词“僕と契約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てよ”。通过时新的传播媒介,年轻人将外来的流行元素转化为汉语表达方式,成为外来词构架下的新词。(3)各种网络游戏用语。网络游戏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很大部分,较多网络流行语是通过游戏产生的。如“PK”,现在流传较广的是Player Killing,源于MUD,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由于技术限制,国内玩家所玩的大部分游戏由外国开发,其中的台词、对话、操作指南等都是外语,促进外来网络流行语的诞生。

四、易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外来词特性

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并非全盘照收,而是有选择、创新性地化为己用。通过对外来网络流行语分析, 总结出易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外来词在以下三方面具明显特性:

(一)时代感强

从时代背景分析,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外来词易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也就是说,那些脱胎于社会热点事件,与特定的社会氛围相衬,能准确表达社会心理需求的外来词易受网民追捧。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密切,社会环境及其关系、现象都会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对语言产生根本性影响。当一项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在人群中被广泛传播时,事件所承载的信息(包括词汇)便相应地流行开来。这类外来语可称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词汇”,通过迎合社会发展博得网民的宠爱。例如“hold住”一词,一方面借助热点娱乐节目,瞬间吸引观众眼球,深入受众思想,成为日常用语;另一方面,与特定社会氛围、社会心理相符,传达一种坚持、从容应对的心理状态,给人向上的正能量。

(二)英日韩热

从文化交流来看,源于英语、日语、韩语的外来词备受青睐。外来词是语言文化碰撞交流的产物,汉语有选择、有侧重地吸收外国先进因素。在网络平台上,汉语主要与英语、日语、韩语产生交集,并添加融合成新的具文化交流意义的汉语网络流行语。(1)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使用英语系语言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交流愈加密切,我们学习它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在高频使用中,网络上诞生许多英语词汇汉化而来的外来词,如“酷”、“闹太套”等。(2)汉语与日语的交集主要体现在日本动漫上,凭借剧情的创意和趣味性,日本动漫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为日语词构架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提供了良好的孕育土壤。(3)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重播韩国家庭剧《爱情是什么》并引起轰动性效应至今,韩国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并逐渐形成韩流,在国内也相应形成一股韩语热。“思密达”、“欧巴”等在网络平台中被中国网民广泛使用。

(三)去声收尾

从语言自身属性分析,外来词构架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多以去声(第四声)收尾。(1)去声字的听觉冲击力。去声调值为51,调值明显下降(由最高音降到最低音,5度降到1度),频率间隔先大后小。〔4〕根据人体对语音的感知分析,频率间隔越高,越容易对听觉造成冲击,人体对此感知性也就越强,因此传入的外来词中以去声(第四声)收尾的越易被捕捉。(2)去声字与情感表达相关。以去声字作结的外来词易被选为汉语网络流行语,是由去声调类与情感表达的相关性决定的。语言是思想感情的体现,是社会心理的折射。以去声字结尾的去声词读起来响亮、上口,口腔有共振效果;全降的调子,起伏、变化较大,可以更好地让情感得以申发。例如“××控”,出自日语“コン(c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事物的人,喜欢的东西要冠在“控”字之前。这是强调某一类情绪的典型词,这类去声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群众的心理情感。

五、外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统计数据,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外来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数据结果显示:46.75%的被调查者表示外来网络流行语对语言和社会影响利弊相当,25.97%认为两者不存在利弊关系,15.58%赞同利大于弊,仅有11.69%认为外来网络流行语弊处愈大。同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乐于接受外来网络流行语,它是一种特定的网络文化,喜欢并且支持。

外来网络流行语是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5〕。如“微博”一词,是伴随着新的网络交际互动平台的更新而出现的。此前的“博客”是基于网络平台“blog”的谐音而为广大网民所熟知,而“微博”就是“缩小版的博客”的意思,这很好地体现了新词的出现与社会变迁的同步关系。

经过选择、分析、判断等过程,外来词被中国网民接受使用,并入驻于网络环境,成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成员。外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现象,其在使用过程中却是有利有弊。

一方面,外来词构架下的网络流行语具明显优势,表现在:(1)具创新性,丰富汉语词汇量。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音译形式有较大增长,同时意译形式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与外来词的引进密切相关。汉语词汇“奥林匹克”、“沙发”、“克隆”等均是音译而来,音译词在国内历史悠久,具较大的发展前景。(2)精辟简洁,满足当前交际需要。字母词的使用为网络交流提供了诸多便捷,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提高了沟通效率。(3)与时俱进,体现文化沟通交流。基于社会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普通民众言论的自由表达。例如“江南style”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社会环境的忧虑:韩国高层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引起了有良知的网民的关注。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也对此产生忧虑:外来语介入汉语,破坏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担心网络环境中无处不洋文的现象会使当代青年被外族文化所俘虏,丢掉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时,被调查者表示应加强语音规范,外来词的引入对汉语传统的发音吐字产生影响。如“切克闹”音译自“check it out”,在发音时,网友弱化“切”、“克”、“闹”三字的调值,而是以对应英语词汇的发音为标准,在发音时,汉字的声调被弱化。此现象对汉语语音产生较大影响,需引起重视。

然而,“一种纯而又纯的语言必然是没有竞争力的语言,必然导致使用社群的狭窄甚至萎缩。”〔6〕“网络的实质是扩大交际,网络语言的实质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语言不能发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规范。”〔7〕如果我们不想落后于世界,就必须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对待外来网络流行语。外来词之所以在网络中流传是因为内含优秀因子,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日语是典型的外向型语言,具较强的语言吸收能力,日本民族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为借鉴: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AKB48、博客、gr8(great)等网8络流行词汇被收入新的高中教科书中,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正太”、“hold住”、“3Q”等外来网络流行语已被百度百科收录,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刘涌泉.字母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 牟之渝.从“给力”到“ungelivable”看语言的模因特性〔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07).

〔4〕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