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2013-01-01崔东琦

理论观察 2013年2期

[摘 要]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根据顺应理论, 翻译也可看做是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同时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马爱农翻译的《绿山墙的安妮》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的动态顺应。

[关键词]顺应论;儿童文学翻译;文化语境;语言结构

[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92 — 02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人们在整个生命中接受最早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传达真、善、美,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谛,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提高审美判断力,儿童文学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补充, 扩大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交流,也为中国孩子提供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然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文学翻译不仅在中国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且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因此, 为了培养和教育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给他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顺应理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 在1987年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 (linguistic theory of adaptation)。他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连续不断作出选择(1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根据顺应理论, 翻译也可看做是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同时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译者对目的语作出的恰当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原语都具有变异性、 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根据顺应论,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根据不同的语境、语言结构,有意识地对目的语的各个层面作出选择,如语音、词汇、句子等。这就是译者对原语作出的动态顺应过程。本研究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以《绿山墙的安妮》的中译本为个案,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选择和顺应,探讨有助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策略,以期对将来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动态顺应

(一)语言结构的顺应

顺应论表明,语言的选择可能来自语言内部,也可能来自语言外部,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儿童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其语言常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多用简单句,叠词、拟声词等。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要顺应这种特殊的儿童语体,才能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1.语音

语音层面的选择和顺应指的是翻译工作者在潜在的儿童文学方法中在,呈现原文本的声音属性的同时,创造出顺应儿童目标读者语音特性。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吸引孩子们的重要的元素。因此,译者应该顺应目标文本的语音水平,减轻儿童读者在理解、欣赏作品时的负担。

(1)She pushed up the sash--it went up stiffly and creakily, as if it hadn't been open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was the case; and it stuck so tight that nothing was needed to hold it up. (Montgomery)

她把窗框推上去——木头滞涩,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好像很久没有打开似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它嵌得很紧,不必用什么东西支撑。(马爱农译)

在例(1)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文中并没有出现拟声词,马爱农将两个副词stiffly and creakily 译成了“吱吱嘎嘎”。这样的翻译不仅顺应了汉语的语言特点,传递了原文在音韵上的节奏感,而且生动地描绘出了窗户打开时的声音,形象地再现了打开窗户时的情景,使小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词汇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语言并不能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因此,译者不能一味的追求词汇匹配,要充分理解原文,同时也要分析词汇的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上下文词语的意思,对词汇做出恰当的选择和顺应译者不仅要把握词语的字面的意思。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须应用顺应的翻译方法减少词汇差异、弥补词汇缺失。

(2)Minnie Andrews is a very nice little girl----although she has no imagination----but after having been Diana’s friend busum friend I can’t be Minnie’s. (Montgomery)

明尼·安德鲁斯是个很好的小姑娘——虽然她没有一点儿想象力——可是,既然我和戴安娜做了智心朋友,我就不会再是明尼的智心朋友了。请原谅我的错别字,因为我的拼写尽管很有进步,还是不够好。(马爱农译)

例(2)中“busum”是“bosom”的错误拼写。译者在翻译这个词时,模仿汉语的表达方式,利用谐音,译成“智心”朋友,意为“知心”的错误拼写。这样的翻译既遵从了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将其如实地转达给了目标读者,而且“智心”作为“知心”的错误写法也符合目标语言的可能性,此外,从发音上讲,因其错误发音更容易引起儿童读者的注意,给小读者带来幽默感,使儿童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二)文化语境的顺应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得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又可分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就翻译而言,翻译不单单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它实际受文化的制约,翻译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具体说来,就是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渊源、意识形态、经济方式、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

儿童读者正处在母语的学习阶段,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候会产生理解的困难。原语读者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译语读者从未听说或很难理解。如果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太多外来词和不熟悉的概念会干扰他们的阅读,从而产生排斥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顺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使译文贴近译语的表达习惯,为小读者清除阅读障碍。

(3)“Why, three of those big glasses would have made her sick even if it had been cordial. Well, this story will be a nice handle for those folks who are so down on me for making current wine, although I haven’t made any for three years ever since I found out that the Minister didn’t approve.” (Montgomery)

“即使是甜酒,那么三大杯也够她受的了。这桩事情对于那些反对我酿造葡萄酒的人来说,将成为一个极好的把柄……”(马爱农译)

例(3)讲述的是小主人公安妮错误地将酒当做饮料拿给戴安娜喝,结果戴安娜醉了。玛丽拉因为安妮的粗心正在对她进行说教。原文中cordial两种饮料都是中国儿童读者不熟悉的,但译者翻译成“甜酒”、“葡萄酒”,这样的翻译不仅顺应了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儿童目标读者消除理解障碍,保证阅读顺利进行。

四、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任务,译者应以顺应理论为依据,了解熟悉原语和目的语的语境及语言特征,动态地顺应原文语境和语言结构,把握儿童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用符合儿童语言特点的语言把原著的语体、风格和美感忠实地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译出越来越多受儿童读者欢迎的作品。

〔参 考 文 献〕

〔1〕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陈喜华.试论翻译中的语境顺应〔J〕.湖南大学学报,2001,(04).

〔5〕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2,(03).

〔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