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锋精神”与人类文明主流价值及时代启示
2013-01-01韦先晓
[摘 要]此文以马克思历史、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历史、现实较系统解读了“雷锋精神”的实质,阐述了其时代启示及永恒价值。
[关键词]雷锋精神;人类文明;价值;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07 — 02
雷锋,一名普通战士,一个先进典型,一位具备正常感情的现实人,他激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生在中国,却被世界推崇;他生命短暂,但精神长存;他没有丰功伟绩,然他平凡人生集中展现的人性的真、善、美必将辉映人类文
明的星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雷锋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性。
雷锋精神客观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
从雷锋履历来看,旧社会当牛做马、备受欺侮与新中国当家做主、得到关怀天壤迥异的生活,使他对党、对新社会产生由衷的崇敬和热爱,进而确立为社会
做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感情化成感恩党、感恩新生活的心态和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无论大事小事,何时何地,雷锋在这一主观自觉下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马克思认为推动人类不懈征服改造世界的直接动力的确是人的内在需要,但他并没从主观入手,而是从外在强制主体不以其意志转移的力量和秩序来研究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论述首先是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再次是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再其次是在之上形成的政治、法律、宗教、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 于是人类是被一条无形绳索捆绑在所谓的生产关系上。由此延伸,人类社会实质上有两种形态:一是私有制占主体社会,二是公有制占主体社会,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导向意义,它的占有方式从根本上决定该社会是少数人支配多数人,还是多数人共享社会资源。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baff3ed32f4d94a5f9db32e1aa3278fa62ee54cdf6cb4939ec298e246c53e6a0以往任何社会制度难以比拟的优越性根源就在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它第一次使多数人主宰自己命运成为可能。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体制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更本质的是大规模引进现代工业文明成果为先进生产关系夯实必要的经济基础。
历史上道德的楷模、先进的典型多如繁星,然而却是过眼云烟,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土壤,不能持续形成人性与现实的良性互动。雷锋在日记中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榜样示范下,全民学雷锋蔚然成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产生短暂的个体典型不难,在相当长时期持续产生群体典型则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雷锋精神形象诠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然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了弯路,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建立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充满激情活力。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随着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会有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雷锋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新社会制度下产生的中国特色与人类价值兼具的文化现象。
有人询问:人人学雷锋,雷锋是向谁学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全面建设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显著改善,让雷锋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正是党领导下的文化土壤、社会心态与群体效应培育了雷锋,造就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传统美德中汲取了丰足的养分,因此雷锋精神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
也有人质疑,在科技与经济还不发达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雷锋的阅历与所受教育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二者变化发展不一定同步。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经济、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英国和法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由此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依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实际上,当时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人类优秀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的理论高度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理论高峰,生处那样的时代,雷锋通过主观努力加上天赋达到相当的思想境界也不足为奇。理论的深刻,是思想境界的根基,政治素质的深度,决定人境界的尺度,在现实中的表现则是高度的理性自觉与超人的道德自律。
雷锋精神昭示人类文明的主流价值、顺应了人性的必然
分析雷锋精神的组成部分,细分为四个层次,且这四个层次浑然一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一是应对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精神。利益是人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推动人自身的发展。雷锋精神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的价值和效能,给个人带来精神的快乐和提升,对他人、社会带来帮助和利益,实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类的生产力永远不能满足每个成员各取所需,客观上如果放纵人的欲望,即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终会因贪婪与自相残杀而毁灭,人类最明智的选择只能是适度约束个体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雷锋精神适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昭示人类文明的主流价值。
二是应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螺丝钉精神与民主精神。螺丝钉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雷锋把自己比喻成党和军队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党和军队的事业之中。建国之初,党内的民主气氛是浓厚的,在雷锋当望城县委公务员和参军当兵或任班长时,他耳闻目睹,亲身实践,他可直接给领导提意见,畅所欲言、民主参与部队管理。雷锋的成长启示须自觉调整社会角色,立足岗位成才;须坚持成才设计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生命,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的维系最终只能是民主制度,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社会成员普遍觉醒,少数人的欺骗愚弄难以得逞,这时社会经济又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么一种历经意志整合的民主政治才得以施行,真正合理的政治运行机制才得以建立,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真正的个性张杨与自由精神才有驰骋空间。
三是应对个体与客观世界的钉子精神与实事求是精神。雷锋说过一块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决定这种潜能发挥程度的因素,不仅有智力水平,而且离不开非智力因素。雷锋自我加压成才,表现在通过对科学理论如饥似渴地学习确定成才目标,通过锲而不舍的科学实践来实现成才目标。钉子精神主观上讲就是不断进取,矢志不移,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实践,这种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实践论。
四是应对内在理性与情感关系的进取与自律精神。人的心理内在秩序即所谓主体自觉,是主体对自身身心解放的领悟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雷锋在旧社会缺衣少穿,受尽磨难;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不再挨饿受冻,不再担惊受怕;在基本欲望得到满足后,他又受到良好教育,不缺少人间亲情、爱情、友情,他的无私付出及时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一个正常人心智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具备了。按照西方人本主义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读,雷锋在生存、生理、安全基本欲望满足后,及时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情感归宿,进而通过奉献获得社会尊重,凭籍勤奋学习与天赋促使思想境界提升激发理性高度自觉,不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雷锋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典型范本,折射了人性的必然。
雷锋精神的时代启示与永恒价值
科学发疯了,伦理混乱了,意识形态精疲力尽了,这是西方人对自己社会作的传神而又苦涩的形象描述,因狭隘个人主义无限制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率先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西方社会悲哀地叹息人生的意义已经全部释尽,再往前走,只不过在样式上重复业已体验的过去,甚至因科技滥用,生态恶化,生命质量大打折扣导致人性萎缩,从而陷入可怜的目标贫乏和令人震惊的缺少幻想境地。然而他们仍然活着,人类依然存在,只要存在就要寻求生存的意义,意义又在哪里!
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中国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激烈地发生改变,在信息无孔不入、社会思潮泛滥,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所谓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并未定形,社会的脆弱性空前加剧。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漫长的社会斗争与启蒙以民主、科学、平等、博爱等所谓普世价值及传统的宗教深入普通大众思想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社会持久稳定的根基,而我们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却并未真正通过实践与理性检验建构一套稳定的理论体系渗入公众思想的内核,从而内化为信仰主导理智与行为,由此在历史的长河或重大的事变关头,我们迷信权威、屈从暴力,陷于集体无意识或盲从,即便被迫奋起,终会旧病复发,周而复始。
雷锋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必讳言,当时的社会整体并非尽善尽美,但至少佐证;在一定物质基础与社会制度条件下,持续激发人的内在美好秉性是可以打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世外桃园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塑造重在建设、重在恪守、重在坚持、重在虔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应给予足够的估价。
深刻挖掘雷锋精神的永恒意义:历史只有常规,没有奇迹;社会是动态的、实践的、具体的、现实的;可以预言毁灭文明的可能是人类的猜疑、恐惧、嫉妒、贪婪、狂妄等劣根性;人类要怀着敬畏的心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象雷锋那样活着、善待他人、感恩生活、自律进取,遵循客观规律,珍视历史反复验证公认的美好价值、伦理准则,尽可能呵护人类这个宇宙的奇迹,危如累卵的生命之舟航行到时空的未来,实现人类本应有的短暂布满风险的生命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38.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莱尔因.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Abercrombie,Hill and Turner.The Dominant ldeology Thesis.London,1980.
〔8〕Terry Eagleton.Ideology;lntoduction〔M〕.London:Verso,1991.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