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确立的思考
2013-01-01谭欣欣
[摘 要]党的十八大空前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事业中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影响。增加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党指导思想的内涵,同时构成了十八大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是解决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真理力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05 — 02
党的十八大空前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指导思想,而且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党的事业中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影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在进一步丰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构成了十八大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增加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党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旗帜,是党行动的指南和前进的方向。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随着时代条件、历史主题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和日趋成熟的过程。抚今追昔,我们党所以能够历经九十年的风雨洗礼而屹立不倒,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党员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大党,并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1〕
党能否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与时俱进,直接决定着党的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复杂,学界争论也比较多,但是,苏联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僵化和背离却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指导思想僵化,固守苏联模式不放,导致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停滞,农业和轻工业严重落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进行所谓的“革命性改革”,苏共指导思想因此出现背离。所谓“革命性的改革”,其实质,是要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成类似西方的社会民主主义。苏共指导思想上的背离,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2〕不管是指导思想僵化,还是指导思想背离,都不是与时俱进。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不断提升执政本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思想保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指导思想上实现新的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3〕由此可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既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更是必然结果。
二、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是解决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客观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发展来巩固、要在发展中向前推进。〔4〕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我们成功开创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仍需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不变,决定了发展问题,仍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多。这就说明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靠传统的发展观来指导、靠传统的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和道路必将难以实现。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时代新课题,针对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深刻回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指引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持和有力保障。
三、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真理力量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2002年11月,全球首例“非典”病例出现在中国广东佛山,而后,非典迅速大范围扩散,截至2003年8月5日,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422例。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中国内地是最大的“重灾区”。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大陆的非典死亡人数高达349人,占到全球29个波及国死亡病例总和的三成还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加坡死亡33人;越南死亡5人。因此,有的西方人士曾借机讥讽我们仍是“东亚病夫”。通过抗击“非典”,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卫生体系存在缺陷;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很不协调。在深刻总结抗击非典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由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非典过后,面对接踵而来的禽流感,由于党和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树立和践行了科学发展观,我们应对出色,中国内地虽家禽家畜候鸟数量最多,但禽流感死亡病例只有15例。而只相当于广西一个省面积和人口的越南,却死了40多人,印尼更是死了100多人。当时,摩根士丹利公司在《中国的警醒》报告中,曾做出这样的预言:“非典疫症可能成为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可从这场或会演变成大灾难的疫症中汲取经验,崛起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5〕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高。一是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快速增加。2011 年,我国 GDP 为471564 亿元,比 2002 年增长 1.5 倍,占世界的比重从4.4%提高到10%左右。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先是在2005年超过法国、英国,后又在2008年超过德国,2011 年超过日本,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居民人均GDP快速增加,2011 年达到35083 元,比 2002 年增长 1.4 倍,年均增长 10.1%。经过近 10 年努力,2011年我国从低中等收入国家成功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社会贫富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达 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 3.1 个百分点, 自 1998 年以来历史性地第一次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2011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 11.4%的高速增长,继续保持住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态势。2011 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20.1%、19.2%,比 2002年分别提高 1.3、2.0 个百分点。三是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以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十一五”期间的8.5 年增加到 9 年以上。我国人口粗文盲率比 2002 年的 9.16%下降 5.08 个百分点。2011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 2002 年末增加13654 万,达到 28391 万人; 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比 2002 年末增加4135 万,达到 14317 万人。 2011 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 97.5%,参合人数近8.5 亿。〔6〕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十年辉煌之源,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我们经受考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精神支柱。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时指出的那样,“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和前进方向,对党的全部活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指导。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将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提升和扩大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真理力量。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必将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放射出更加强大、更加持久的真理光芒。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 90 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N〕.学习时报,2011-06-27.
〔2〕罗鸿.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及其重大意义〔J〕.传承,2008,(04).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4〕刘云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N〕.人民日报,2012-11-22.
〔5〕黄苇町.科学发展观是十年辉煌之源.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114/c40531-19576171.html.
〔6〕庞元正.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J〕.党政干部学刊.2012,(09).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