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策略

2013-01-01龚美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2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笔者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笔者问:“你们看看,教室里有小鸟吗?”

学生们略带失望地回答:“没有。”

笔者说:“没关系,等我把小鸟画下来,你们就可以欣赏到了。”

当笔者把“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时,学生们兴致高涨。这时,笔者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要求他们用三句话来表示图画的意思。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并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们观察和操作。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利用彩色棒,让学生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加几得来的?你们用彩色棒摆一摆,看看谁的摆法最多?”学生们的积极性顿时高涨,他们积极寻找组合方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只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了学生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较低。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整体竞争的意识,还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笔者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择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实验,让他们观察: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将液体由圆锥体倒回圆柱体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的结论,由此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中探索了规律,不仅突破了知识难点,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富有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为了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书本上的结论对吗?”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知识,又敢于向名家的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美好品质。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既不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钻牛角尖、信守真理的质疑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九龙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