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套路”赛不过“非主流”

2013-01-01李红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2期

“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言的,指在网络中不被人们接受的、异常的、不符合常规的事物。信息技术课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主流“套路”已不再得到学生的青睐。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非主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翻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千篇一律的都是信息与信息社会、Windows资源管理、文字处理、图形加工、表格处理、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在教学中,小学生在学打字,初中生还在学打字,高中生仍在学打字的情景,不禁让笔者反思: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再有所更新,学生就将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既然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信息技术课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喜欢聊QQ、上网,那么教师不妨借助它们来为教学服务,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笔者从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入手,进行了教学实验。每学年,笔者都会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高中之前学过哪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结论得出:少数学生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大部分学生都接触过网络,会查询和下载资料。而且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可以使用QQ即时通讯、QQ空间、腾讯微博、QQ邮箱等软件来实现教学。如在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不仅师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而且还能实现资源共享;又如空间装扮,可以让学生掌握网页设计、插件应用、图文混排等信息的加工方式。

对信息资料的融合与表达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非主流”的想法,在空间与微博中体现他们的个性。QQ空间就像一个舞台,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学生可以从网上寻找个性化的元素、图片加工的工具,设置个性化的画面、头像和空间背景音乐等,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追求个性化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论坛交流或空间微博来评价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从而提高信息评价的效率。

在传统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先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解,并适时穿插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完全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的内容以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信息技术与青少年为主,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是这样要求的: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如果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讨,就不可能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因此,学生应该广泛地开展交流与探讨,列举各种能反映信息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具体事例,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想。教师可以选择BBS、群聊、微博等交流平台,不仅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还能更好地建立课堂秩序。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计算机课。因此,教师也应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设计最可行、最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非主流”教学模式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高效、有趣的课堂,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