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
2013-01-01许高斌程友清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应由单纯的讲授转变为设问、解答、指导等多种行为的总和,由单向讲授知识转变成双向的师生交流。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依然顽固地发挥着消极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对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一、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⒈师生地位不平等
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权威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课堂秩序,认为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师道威严,才能使学生心生敬畏,从而顺利开展教学。但是,在压抑、沉闷的教学气氛中,整天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能迸发出创造力吗?能培养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和创造美的心智吗?学生能学有所成吗?
⒉教师教学观念偏窄
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紧紧扣住教材进行解读,就是完成了教学计划,而且在授课时过分强调集中、统一、规范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不许越“雷池”一步,却忽视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化感受。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而且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再创造能力了。
⒊学生知识储备量少
长期以来,美术课作为副科,一直没有受到师生的重视,造成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量极小。他们不仅知识面窄、见闻少,而且对美术的感性认识接近于零,简单地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而对生命、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较少。
⒋教师不能兼顾所有的教学对象
受“偏好厌差”的心理影响,有些教师会对某些特长生或对学习美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所偏重,上课时只关注和辅导这部分优等生,而那些画得不好、不想画和不会画的学生则容易被教师忽略。
⒌缺乏师生互动的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授、示范,而学生则一味地听课、临摹,既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交流和对话,又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缺乏有效的互动平台。
二、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宜采取的措施
⒈尽快实施与新课程标准改革相配套的教育评价机制
如果传统的评价、考核办法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教师就只能选择以书本为纲,不敢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融入其他的校本教材。只有允许教师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机制,如目标评价、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等,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僵化的教学局面。
⒉改进美术教育的绩效管理
在绩效管理上,应该放手让教师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去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鼓励、提倡教师讲授一些有新意的课程,给教师更大的空间进行教学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经常组织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艺术,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⒊缩小班级容纳量,增加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投入量
目前,很多学校的班级容量都已超标,庞大的学生人数并不适合美术的小班教学。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只能把精力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这样就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了,更不用说因材施教了。要实现新课程改革对美术课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实行素质教育,而缩小班级的容量已势在必行。
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自主、合作的“对话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实施互动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建立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收获“鲜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职业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