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2013-01-01罗乐平
兴趣是指个体因特定的事物、活动及对象,而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郭沫若老先生曾说过:“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反之,如果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但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兴趣培养始终贯穿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应紧扣教材,以提出疑问、创设情境等形式精心设计“开场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另外,教师还可以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片、实物模型及手势等来讲解和演示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一些数据和资料,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立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结合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教学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地理事物、地理特征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非常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有些学生还会产生厌学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学生们仍记忆犹新。在教学地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个事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有没有办法预测地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可以把广为流传的“观云看天”、“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谚语与当地的天气变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再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自主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会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三、巧借古诗文进行教学
在讲解比较抽象而又没有挂图和插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美丽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来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借用古诗来教学,是增加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讲气候时,笔者分别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四句古诗来生动地描述四季的气候变化,为学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引用资料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之上的,即学生理解得越多,知识掌握就越好,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引用一些资料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技能的掌握,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讲《大气》这一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让学生收看天气预报;或者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壳的演变历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并将其巧妙地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学、乐学地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平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