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体验活跃于小学数学课堂

2013-01-01范江红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2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消除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障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难以透彻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体验中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笔者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向北方招招手,向东北方点点头,向西南方说声‘Hello’……”生动的游戏情境不仅减少了“认识方向”教学的枯燥感,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圆柱和球”后,笔者发起收集图形的活动,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圆柱形和球形物体,并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学生先熟悉课本中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熟悉事物,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收集。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圆柱和球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相关的数学知识,并有条理地讲述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笔者先让学生去收集人民币的种类和用途等信息,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和汇报各自收集的信息;又如在教学“折扣”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关折扣的生活调查。学生可以到附近的超市、商店调查,也可以询问父母等,最后写成调查报告。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分组交流他们的调查情况,然后选几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的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练习设计讲求生活化、实效化

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的层次和方式等,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这样既能使学生脱离解题的套路,又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数学题,不仅把教学内容、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有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天堂,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自主感知生活、亲近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乐趣,真正把数学的教学过程变成“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活素材,不断地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学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