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纠正策略
2013-01-01唐玮
摘要:幼儿年龄小,易受情绪支配,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出一些攻击性行为,尤其是3~6岁的幼儿。本文以小鸿为例,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行为 原因 纠正策略
一、案例观察与记录
案例1:在集体活动时,老师正在引导幼儿们观察图片。可是,小鸿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又抓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时不时故意把其他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生气地瞪了他一下,小鸿这才开始认真看图片。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开始做小动作了。
案例2:在一次绘画活动中,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地完成涂色任务,可小鸿却左顾右盼,不愿意涂色。他发现没人理他,没人陪他玩时,就伸手把旁边涵涵的蜡笔折断了,惹得涵涵非常生气;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小鸿无缘无故地把涵涵的衣服袖子捅了一个洞。
案例3:在课外活动时,小鸿拿着一本书对涛涛说:“我把书给你看,你也把你的书给我看,好吗?”涛涛从椅子上站起来,说道:“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不能给你看。”“我看一会儿就还给你,我的书也很好看的。不信,你看看。”涛涛坚持不肯换,紧紧抓住自己的图书不放。小鸿见状,立马伸手在涛涛的脸上抓了一下,最终抢到了图书。
在儿童心理学上,小鸿表现出来的行为被称为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缺乏家庭温暖
有的幼儿父母离异,他们从小缺乏关爱,因而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做出攻击别人的行为。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笔者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描述了一位父亲打了孩子一顿,当孩子一人独处时,他也用同样的方法把洋娃娃打了一顿。这说明,孩子会模仿父母的攻击性行为。
3.过分溺爱
保护和偏袒是攻击性行为的培养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抓!”在家长的纵容下,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上述案例中的小鸿,他的父母平时工作忙,他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而他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又低,总是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他。即使小鸿做了错事,奶奶也总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理由袒护他,致使小鸿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
三、纠正策略
1.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父母平时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联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而不能采取棍棒教育,以暴制暴。另外,当自己的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也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如果确实是自己孩子的错误,就必须让他道歉。
2.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攻击性行为对孩子和社会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走出认识误区。而对于孩子做出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可以讲明它的危害,并表明自己对攻击性行为的反对态度。另外,家长还要经常阅读有关育儿的书籍,科学地教育孩子。
3.家长应与教师相互合作
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惩罚,让他们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批评要有度,不能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四、反思
引导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能改变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从而让幼儿体会与他人愉快相处的乐趣。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加强,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甚至造成他们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及社会交往困难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