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之外,那些还留下来的
2013-01-01蔡望怀
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还留下来的”指的是什么?我想,至少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气质、学习和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都是一些融入了躯体、培植在心田上的抹不去的东西。我并不认为爱因斯坦是在给教育下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然而他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和精粹。
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特别是把关注点引导到应试上,这绝非育才之道。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点燃,点燃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点燃奋发上进的动力,点燃追求真理的激情。
在对中小学的回忆中,最让人怀念且受益匪浅的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所喷溢的思想火花和所点燃的人生激情。前不久,我四十几年前教过的一个班举行聚会,同学们依然记得我在上物理课时介绍居里夫人生平的情景,特别是居里夫人说的“你可以用你的手去触摸天上的星星”这句话,一直刻印在他们的心间。他们还能背诵出我向他们介绍的牛顿的名言:“我只是像一个在海边上嬉游的孩子,时或捡到一块光滑的卵石或者一只漂亮的贝壳,以此自娱,然而在我眼前呈现的真理的浩瀚海洋仍然是未知的。”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如果你真正想要学好某一方面的知识,那么,你就应该适当地去涉猎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乔布斯中学时代迷恋上了莎士比亚的诗;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在回答“在您的中小学学习中,什么事对你取得今天的学术成就帮助最大”这个问题时,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念小学时参加过合唱团,并且担任过指挥。”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看似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在点燃激情和孕育灵感方面,它们是相通的。
俄罗斯有这么一句谚语:“读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可以从脸上看出来。”我想把这句话作如是发挥:读不读文化艺术精品名著的人,可以从脸上看出来。我真诚地希望学校、教师和家长们能够给孩子们松松绑,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可以享受学习、劳动和生活的环境,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我十分留恋自己的中学时光。六年中,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背诵了数以百计的唐诗、宋词以及世界名诗名作的片段。直到今天,我能够脱口背出的诗文,大多都是中学时代下过工夫诵记的。我们比现在的学生少做了一些作业,但我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不仅是学识上的,还有思想上的和心灵上的。而且,几十年的人生实践证明,这些东西远比多做几道练习题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