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幕后的灵魂

2013-01-01熊颖跨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3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台美术正逐步从“写实主义”走向“意境追求”。本文从观众与舞台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舞台空间艺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客观存在的物体来表达富有内涵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舞台设计 观众 舞台空间

在舞台空间设计的发展初期,专业人员把戏剧舞台设计的重点放在“重塑原貌”上,追求“相似度”是当时的重要标杆。但通过不断的实践,这种表现方式的单一性也逐渐显现,展现戏剧内涵、表达戏剧精神的想法受到越来越多舞美人员的重视,便衍生出了观演的概念,使人们从观众、演员、舞台空间三者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舞台空间的设计。

一、观众与戏剧演出的身心互动

在许多观众看来,看戏剧演出就是为了娱乐休闲。因此,演出方需要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要让观众了解舞台是演员展现情怀、表达艺术的探索与感悟的空间。

如今,舞台美术追求早已不是单纯地利用舞台展示剧目,而是为了迸发、升华观众与戏剧演出之间的情感。初期,舞台美术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观看欲望,即生理互动。如有的艺术中心会引进魔法泡泡秀和音乐会,在演出期间与观众进行互动等。现在,有些戏剧演出已经提高到第二阶段,即心灵交流阶段。去年,江西艺术中心上演的音乐剧《断桥》是由民间经典传说《白蛇传》改编而成的:当代女学生白兰穿越至抗战期间,在西湖断桥上与青年许风相爱。此后60年间,两人经历了短暂的重逢和长久的别离,尽管甜蜜与痛苦相伴,岁月与思念相随,但二人直到白发苍苍仍痴情不改。在演出期间,不时有阵阵沉香的清雅香味掠过。舞美人员认为,珍贵的沉香与无价的爱情都同样具备沁人心脾的香薰之感,便在演出中特意点燃了沉香,让观众第一次在“闻香观剧”的特殊氛围中,动情地欣赏着这个超越时间、跨越海峡的唯美爱情故事。

音乐剧《断桥》成功地渲染了如诗般的空间意境,不仅在话剧饱和市场的状态下赢取了诸多专业人员的褒奖与认可,也收获了众多观众的感动。这部音乐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它不仅利用了空间的“面设计”,更利用了观众的“嗅觉”,运用演出空间内的一切资源,潜移默化地把观众由“观赏”变为融入,由一名观者变成演出的一部分,最终达到“身心交流”的境界。

二、动态情景的情感交流

舞台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小世界。舞台设计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它没有表情、没有眼神,场景的变幻也不能过于频繁,只能通过灯光、音响、道具等事实存在的物品来达到与演员的配合、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因此,舞台设计需要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在摒弃那些与剧情无关的表面设计时,仍需保留剧本所体现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如在国家话剧院的经典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无论在造型还是演员的相貌上,红玫瑰和白玫瑰都十分相似。这一手法恰到好处地舍去了剧本内不断变换的空间场所,让观众仅仅通过红玫瑰和白玫瑰的肢体语言来区分两者,在一切近似的环境中突显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性格差异。舞美人员没有一味地大肆渲染,只是通过简单的舞美来扩大整部剧的张力,运用简单的道具和灯光烘托出戏剧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还有一些舞台设计只是通过一两件道具的围观隐喻手法来表达戏剧的情感。话剧《暗恋桃花源》就把这一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演出的第一幕出现了一个秋千,看似创造独立的空间,其实它是古典浪漫主义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暗示了时代背景——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到了演出的后期,在男主角的会议中出现的秋千也印证了“隔墙送过秋千影”,预示着那段情愫的远去。在尾声处,落英缤纷的场景不仅营造了唯美的视觉效果,更是全剧的精髓所在,让每位观众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布景的寓意、形象的塑造、空间的构成、灯光的渲染、材料的选择、音效的铺陈……每个舞台美术设计的环节都浸透着戏剧的生命,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形式辅助体,更是一种情感的符号。

(作者单位:江西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