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问题是解读长篇课文的一盏明灯

2013-01-01孙元菁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3期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课程较大地增加了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难度大,长达6页的《我与地坛》必须在两个课时内完成,而鲁迅的《祝福》更是长达16页,这些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求一个科学解读长篇课文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置核心问题能有效帮助学生解构长篇课文,因为核心问题是贯穿长篇课文的关键。围绕核心问题解读文本,能使学生踏上一条轻松的学习之路。

一、核心问题的种类

1.串联内容的核心问题

小说的篇幅较长,但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在讲解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贯穿小说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

如在《巴黎圣母院》节选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在这句话中,“不幸”一词基本概括了课文对伽西莫多的全部描写,“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等词语又深刻地描绘了他受刑前的身心感受。因此,在这句话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根据划线的句子,谈谈伽西莫多的不幸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这个核心问题,学生根据这个贯穿全文内容的问题,很容易把课文分为若干场景,通过一一解读,不仅理顺了课文内容,而且也理解了课文的主旨。

2.贯穿思想的核心问题

在设计贯穿思想的核心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内容的贯穿,又要考虑思想的融入,以便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解构散文类的长篇课文。

如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的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在这段话中,“友善”、“朝气”、“渴望”提示了下文的内容,即海伦·凯勒在以后三天里每天生活的主题;“生命的价值”则是海伦想引发人们深思的话题;“最好的规则”、“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更是海伦人生态度的直白宣言。因此,笔者设置了“海伦·凯勒认为最好的人生规则是什么?她是怎样做的?我们该怎样做?”这个核心问题,既串联了课文内容,又提示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

二、核心问题的设置

核心问题是长篇课文的切入口,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入门处。长篇课文开头、结尾及文中的关键词都可以成为教师设置核心问题的切入口。

1.开头和结尾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首段中有这样一段话:“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段话提到了各种不同形态的雨,概括了全文涉及的古时江南及美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雨季;“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这句从雨的描写升华到文章的主旨,即通过雨来写情,而“冷雨”则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因此,笔者从这句话出发设置了相关的核心问题,为学生指明了课文阅读的方向。

2.关键词的作用

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作者以出乎意料的结尾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用生命创作“最后杰作”的落魄老画家的形象。在这篇课文中,“常春藤叶”是一个关键词,这片叶子让重病的女孩重拾生的希望,暗含着老画家对年轻人的关怀,更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从这个词入手,笔者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一幅杰作?”作为核心问题,让学生深入地探究课文,思考主题。

核心问题的设置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高中的学习,是学生解读长篇课文的一盏明灯。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