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意外为精彩

2013-01-01孙建清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3期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教师预想的完全不同;有时,学生会提出超出教师能力水平的问题;有时,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事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恰当地处理这些“意外”不仅可以为课堂添彩、为教学增色,还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引导“意外”,回归教学主题

有时,教师在设计一个问题时会设想学生的答案,但是学生往往并不会按照教师预设的那样回答,致使偏离了课堂教学主题,使得教师不得不改变原先预设的教学过程。遇到这种情形时,笔者会先肯定学生的答案,再通过反问和启发把学生的思维重新引回课堂教学主题。如在《自由落体》的公开课上,教师拿出一个装了一半水的矿泉水瓶,瓶子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各钻了一个小孔。问道:“同学们,你们用什么办法能让水不流出来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把下面的小孔堵住,有的学生说把上面的小孔堵住。显然,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但它们都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无关。年轻的教师看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设想,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置之不理,把标准答案告诉了学生之后,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失去了一次思维训练的机会,课堂失去了一个亮点。对于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解决方案,再引导他们寻求新的方案,或单独解决,或分组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教学主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关注“意外”,鼓励自主学习

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U—I图线)是一条曲线,教师在讲解通过U—I图线求小灯泡的电阻时,是用改点的电压U除以改点的电流I。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质疑:“小灯泡的电阻公式不是R=U/I,而是该点的斜率R=△U/△I。”他以v—t图线进行类比:“在v—t图线中,某时刻的加速度是利用斜率求得a=△v/△t,而不是a=v/t。所以在U—I图线中,电阻也应该是R=△U/△I。”如果教师事先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很难立刻回答出来。但是,这位教师很冷静地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讨论‘电阻到底是U/I还是△U/△I’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电阻肯定是R=U/I。因为接有小灯泡的电路是纯电阻电路,电流做功全部转化为焦耳热了,也就是UI=I2R,即R=U/I。”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知识点。

三、设置“意外”,激发学生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在做“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演示实验时,笔者将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时,与线圈串联的灵敏电流计指针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偏转,这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笔者趁机让学生上讲台仔细检查实验仪器。最后,他们发现连接线圈与灵敏电流计的开关没有合上。因为这个“意外”,学生们牢牢记住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会发生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开放式的课堂会不断出现“意外”,它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结果,是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是课堂的“亮点”,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凭借技巧处理“意外”事件之外,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备课,理清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预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而化“意外”为“亮点”,真正展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