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2013-01-01谢英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照方抓药”,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对比性实验,加强知识的联系
有对比,才有鉴别,才会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得出共性,找出差异性,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如在教学SO2的漂白性时,笔者通过两个实验进行对比:①将SO2气体放入品红溶液中(褪色-加热-恢复红色);②将Cl2气体放入品红溶液中(褪色-加热-无变化)。又如在教学“钠的化合物”时,笔者把NaHCO3和Na2CO3进行对比,并且补充做了NaHCO3及Na2CO3在水中溶解性的实验。通过比较两者与同浓度盐酸发生反应的速度,对比两者的化学性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类比与推理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探索性,使学生从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与分析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
如在“铁遇硝酸钝化反应实验”的设计中,如果把铁直接放入浓硫酸中,学生不容易观察到化学反应的现象。于是,笔者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两者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方案1:Fe放入浓HNO3中混合一会儿,然后加水稀释,会产生微量气泡,再取少许溶液加入铁屑,这时会产生剧烈的反应;方案2:把铁片插入浓HNO3溶液中放置一会儿,取出、洗净后再插入CuSO4溶液中,然后取出,用小刀划几条痕迹再插入CuSO4溶液中,取出后再观察会有什么变化;方案3:比较Fe-Cu-FeCl3原电池、钝化Fe-Cu-FeCl3的原电池的电流针偏转方向。通过上面三种方案,学生就能轻松地观察到铁遇硝酸钝化的化学反应现象了。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及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
三、补充趣味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氨水和氨气性质的实验中,笔者设置了“铁树开花”的实验:取四根长15厘米的细铁丝,把它们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然后,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和喷撒酚酞粉末棉花团分别交替绑在树枝上制成“铁树”(如图1所示)。过一会儿,我们就能看到一株“开满花朵的铁树”,学生的探究兴趣立刻被点燃。
四、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书中,有些实验的操作总有少许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必须加以改进,完善实验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使学生明白不能迷信课本的道理。
如钠与水反应收集氢气的实验,因钠块上浮后经反应所放出的热量不易及时从铝箔内散发出去,容易产生爆炸,且氢气不好收集。如图2所示,改进后的实验用铝箔包裹好的钠块,不再用镊子夹住,这项改进措施使操作既简单又安全。
五、利用实验课的“败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尽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有一次,在做白磷与红磷着火点高低的实验中,笔者先用镊子夹取一块白磷,并放在有水存在的表面皿上切割,并告诉学生切割后小刀、镊子及表面皿均要用滤纸擦干净,而滤纸不能乱扔,否则会引起火灾。谁知,在讲课中,滤纸忽然燃了起来,学生们顿时惊叫起来。通过分析原因,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白磷易燃”的道理。
改进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开拓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大熔炉。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