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效教学之体会
2013-01-01刘春英
2009年下半年,福建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教学。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高中物理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帮助不大,因而产生了懈怠心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必须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客观分析当前物理教学的不足之处,从本质上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而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方案。
一、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
物理概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存在许多误区。如概念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忽略概念建立的条件和背景、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这些误区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不能正确地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新概念时,学生总是试图以原有认知结构来同化新概念,但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情况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因此,“物理概念问题化”的有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概念问题化”教学是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的设计体现了“低台阶、步步攀升”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知识的广泛应用来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和片面理解;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物理实验的有效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受高考的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误差的分析等内容,容易忽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从而使实验失去了价值。虽然掌握高中物理的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及实验误差分析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学生必须把它们运用到实验中,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应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全放在教学基础知识上,而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每次做物理实验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等,学生只知道“按方抓药”、“照图施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做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适量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式的探究实验,在学生已经熟悉实验流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收集实验信息、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评价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使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做学习的主人。在实验中,教师还应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实验的信心,并对他们的实验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赞扬学生在操作中的“闪光点”,客观地指出学生不当的操作方法,以利于学生改进。
三、物理习题课的有效教学
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也可以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思想,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努力碰撞出新的火花,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炼解题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作为宗旨。习题教学应该是一种下位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多讲大法、少讲中法、不讲小法”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地体验与感悟,避免生硬地把所谓的解题“宝典”、“秘籍”教给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指导,就会让物理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让他们从中领略到自然界和生活的美妙与和谐,从而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物理奥秘的兴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