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

2013-01-01董建国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3期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本文就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谈几点心得。

关键词:地理 教学 心得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在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笔者创设了探究式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你们知道风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吗?”这个问题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②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③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④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⑤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⑥热力环流图应该怎么画?⑦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在探试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笔者只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调研“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这个问题。

二、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哪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地理Ⅰ》中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和基本观念。如基本原理包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基本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上述地理基础知识及其构建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重视学生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很少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甚至忽视学生主动提问的热情;二是教师的提问以训练型、巩固型为主,思维型、启发型的提问较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地理问题,对地理教学具要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学生可以自主建构知识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教师应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因为只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注重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教师应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

第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和真实的学习空间,激励学生将学习中的疑问带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地理新课程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应深刻地认识现代地理教学的特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劳动、生活等各项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