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12-31吴瑞
考试周刊 2012年73期
摘 要: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营造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开启创新的源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的过程。它重在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一般顺序,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贯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踊跃发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形成平等、互助、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积极引导,激发创新意识。
新的化学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认识化学知识,就必须按照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讨。其课堂教学一般流程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问题→师生解决问题→巩固训练。可见首要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即教师的“导”——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具体可以通过科学小故事、化学实验、多媒体等有效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利用投影展示一个猎人带着一只狗进入一个深深的峡谷的几幅画面,并配上录音解说。学生立刻被这个精彩的小故事吸引,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为什么狗先倒地身亡,而猎人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当猎人蹲下身子去检查狗时,也倒地身亡?针对学生的疑问,再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很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联系到一起,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二、营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鼓励创新。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同时,学生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提出的设想与现实有一定的反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营造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鼓励学生讨论,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节的教学中,就提前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四人一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开启创新的源泉。
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真实性,是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教学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学生实验操作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通过学生自身实践,对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给学生思考时间,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给学生发问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给学生批判时间,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凡是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如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的金属单质与稀盐酸及铁及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完成下题:
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1)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
(2)相同条件下,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
(3)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逐步引导,提出问题:从以上事实你能否得出要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可以从那些方面考虑?你能设计一组实验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课前准备,提供充足的仪器及药品)问题提出后,同学按实验小组分组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分析总结形成结论,然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虽然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不完全相同,但通过实验探究他们都达成了共识,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是锌、铁、铜。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及动手实验等各项能力。
放手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亲自设计,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其经历了学习之后的胜利感和愉悦感。这个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四、联系生活,在实践中创新。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还要充分利用生活生产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拓展知识,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如我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卉,自制指示剂的代用品并进行实验,由此得出了在所收集的花瓣中虞美人花瓣的汁液效果最好,它能明显地区分出溶液的酸碱性。再如在化学肥料的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农村,收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化学肥料,并分类整理,为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提供科学的建议。通过开展这些与化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同时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动机等)的影响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陈前进.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4.
[3]罗国石.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