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012-12-31王扬

考试周刊 2012年73期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能力就是指具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弹奏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三部曲。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开展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首先应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做好心理铺垫。
  二是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对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例如,在讲“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这一课时,我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一时事热点,联系教材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分析之后,我又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所以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因为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3.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根据学生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它以做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一定能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美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