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2-12-31马庆光

考试周刊 2012年73期

  摘 要: 每当批阅班里学生作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特别是考试作文,雷同的就更多。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作者通过问谈、思索,分析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缺少写作素材,再加上为了求速度,及时上交完成任务,只好照抄照搬别人的文章,甚至采用90年代老掉牙的事例。那么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使小学作文有话可写,写出个性来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把生活作为学生作文的源头。为此,作者作了以下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观察 沟通 鼓励 创设生活情境
  一、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重在教师指导。
  农村孩子较之城市孩子,他们的视野很开阔,他们眼前的四季景物很丰富。但是他们常常不会注意到一年四季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季节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去指导学生用课堂上掌握的观察方法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亲身感受,印象很深刻,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而且不会张冠李戴,弄错景物的特点。同时在观察、触摸中,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如三年级课本上要求写一篇《校园一角》的文章,我就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校园一处,亲自去看看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不同的植物,让学生面对它们说出其形状、大小、颜色、构造、作用,等等,写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实实在在的花草,并且做好记录。当学生回到教室时,老师只作简要要求和提示,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写起来,真有下笔千言之势。我想较之与让学生在课堂上虚构景物,这种方法岂不妙哉。
  二、家校沟通,动员家长让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他们是宠爱有加,百般呵护。由于经济条件好转,农活的机械化管理,孩子在家很少参加劳动。这样,课本上要求孩子写一些关于帮家长做家务活,假期记事等类型的文章,学生内心直叫苦,直喊娘。为何?他们未做,肚里无货,怎么写得出来?比如五年级有一次作文训练,要求写自己帮父母、爷爷、奶奶做的一件事。起初,我带着学生认真学习了范文《帮爷爷洗脚》或《我帮姥姥洗脚》等,结果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过后,我思索一番作了新的尝试。要求学生回家后一定要做一件家务事,注意过程和当时的想法,可以在父母指导下完成。学生都按要求做了一件家务事后,再按照老师教给的写作方法写作。当再次批阅作文时,学生劳动的情景便跃然纸上,且条理清楚,感受较深。之后,我郑重其事地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向家长们呼吁:“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请让孩子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我也经常找一些家长沟通,看看学生在家里表现。这种方法使学生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
  我班上有几名乒乓球爱好者,且如痴如醉。但平时作文无话可写,一到作文课就没有兴致。然而有一次我布置写《我最喜欢……》的半命题作文时,他们写的《我最喜欢打乒乓球》却写得相当不错,将打球的过程,感受叙述得非常清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过后我启发了笔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孩子的课余生活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为他们的课余生活创造条件,不应该想方设法遏制。从此我常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充实生活,熟悉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生活不应该是“家、校两点一线”地简单重复。这样的生活学习氛围,必定造成写作题材单一,同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多组织一些活动,以拓展生活领域,丰富课余生活。我常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按照教科书上的活动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如给花草树木浇水,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或号召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班级再自主组织各类比赛,以此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记得三年级有一次作文训练要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由于我班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结果此次作文合格率为10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素材之源,学生只有丰富生活,感知生活,才能写出生动、形象、有意义的作文来,这时,作文才是真实的,作文才是体现孩子内心世界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