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淳 绝处逢生的等待

2012-12-31余楠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10期


  “直到现在,我出演每个新角色,依然如履薄冰。因为在新角色上,用哪一次的经验都不灵。人生就是如此,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到绝路,只能在战战兢兢中,等待下一个柳暗花明”
  
  在旁人眼里,2011是孙淳的丰收年。
  这一年,由他担纲主角的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和电影《辛亥革命》先后亮相,反响不俗;10月,他从古装大戏《赵氏孤儿》中抽身,飞抵合肥并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临近岁末,他又在深圳捧起了中国电视华鼎奖“年度杰出贡献奖”。
  这样付出和回报同样充实的一年,在孙淳眼里,却是“入行以来状态最差的一年”。令他备受折磨的是严重的内分泌紊乱和失眠。“当时我就觉得,今后一定换个活法儿。那些未竟的事业,扔得远远的算了。”失眠最严重时,孙淳去普罗旺斯住了一个月。这段被他形容为“暗无天日”的时光,在异国假期结束后慢慢改变。
  “就在我觉得前程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突然间,很多荣誉降临到我头上。”孙淳说,“也许老天觉得我对这一行真的是付出了很多,所以在我最最低潮的时候,接了我一把。”
  欲罢不能的噩梦
  导致孙淳内分泌严重紊乱的,是为角色突然增肥和减肥。这一切的诱因,就是去年那部献礼大片《辛亥革命》。
  当时导演张黎打来电话,邀请孙淳再度出演袁世凯一角。孙淳不假思索:“我绝对不演了,我得要命。再这么折腾一次,我死定了!”
  10年前,孙淳在张黎执导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中,首次出演袁世凯。138斤的他,为角色猛增肥到180斤;2尺4的腰围,关机时达到3尺2。他跑遍上海,买不到一条能穿的裤子。杀青第七天,新戏《伊田事件》找上门,一个月不到,孙淳又瘦回到从前。
  在那之后,他严重失眠、虚脱、愣神,大病一场,老中医精心调理3个月才慢慢恢复。
  “我对袁世凯这个角色,真是又爱又恨。付出那么多,播出时还受到不公正对待,那些罪我不是白受了吗?”《走向共和》当年播出时,60集删改为59集,首轮播出后不许重播。“这个角色给我留下的,全是痛苦的回忆。它像噩梦一样,钻进脑子折磨你。”
  挂掉张黎的电话,孙淳心里翻江倒海。他一直认为,只要出演过《走向共和》的袁世凯,作为一个演员,此生无憾。“既然我已经在电视上留下过一个袁世凯,为什么不在电影上也留一个?我跟这个角色纠缠10年,剪不断理还乱,有几个演员会遇上这样的造化?这大概是老天给我的一次机会。”
  平复心情后,孙淳没有打电话,他直接开车来到张黎的工作室。张黎一见他就笑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孙淳摇摇头说,欲罢不能。
  从张黎的工作室出来,孙淳给牙医朋友打电话。10年前,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贴近袁世凯,他找一位著名的牙医做了一副牙托。在药水里静静浸泡10年后,它又派上了用场。
  为了分担孙淳增肥的压力,张黎让服装和化妆多想想办法。尽管上次的经历依然令人后怕,孙淳还是开始增肥,甚至在开机后变本加厉。“其实我知道差不多就够了,但是你一上戏,这个人物就在你心里,你会不自觉往那儿靠。你掌控不了自己,觉得越胖才越像那个角色。当被一种信念点燃的时候,你会不计后果。”
  虽然这次没有像10年前那样猛增40斤,但是年龄不饶人,55岁的孙淳在电影关机后,遭遇了比上一次更重的病情。看着窗外的天一点一点亮起来的日子似乎永无止境,他整个人几近崩溃。“你知道当人身体状况很糟糕的时候,心态就有问题,会变得万念俱灰。”在朋友的建议下,孙淳飞赴普罗旺斯,静心调养。
  毕业大戏,3个男主角都是他
  “我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难道老天对我的历练还没够吗?他就是在故意考验我。每次当我身心俱疲、快扛不住的时候,他就来一个柳暗花明。”就在病情日渐好转的同时,孙淳迎来了岁末连续拿奖的小高潮。他一边细数去年获得的大小奖项,一边感慨,“其实像我这个级别的演员,大把抓。有些人付出比我多得多,但是默默无言,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此情此景,还有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心境,在孙淳的记忆里,是如此似曾相识。
  孙淳出生于一个外交官的干部家庭,“文革”期间,他在家乡济南的一所干校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对文艺的最初启蒙,靠的是当时风行全国的8个样板戏。“看着他们在台上,你也热血沸腾,觉得做演员太牛逼了。能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该多好!”
  11岁那年,14岁的哥哥在他羡慕的目光中,翻身跳上军用大卡,成为师宣传队的一名文艺兵。多年后,哥哥成为圈中知名导演,他就是孙周。因为家中有人入伍,孙淳不必下乡插队。成年后,他进了济南的一个钟表厂,当起了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焊接怀表表壳与上旋的把儿之间的接口。表盘上的指针周而复始,像是孙淳从今往后几十年循规蹈矩的生活。
  “当时我一片茫然,觉得一辈子就他妈这样了。”
  很快,孙淳的名字出现在厂里定向培养的脱产干部名单上。他来到济南下面的一个县,成为工作组里最年轻的干部。孙淳开着拖拉机,一天三班,在晒得起泡的三伏天里战天斗地忙农活。收工后,如果还有力气,他会跟村里的知识青年聊《基督山伯爵》。回忆起这段农村生活,孙淳说:你再也看不见那个舞台,但是你对它的向往不会磨灭。
  “文革”结束第二年,孙淳在报纸上看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招生简章。那年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都没有招生,半年后,“七八班”才走进校园,孙淳只能报考上戏表演系。让厂里出介绍信的时候,领导问:孙,你行吗?“试试呗,不行我就回来!”虽然嘴上这样应付,但孙淳从没想过自己会落榜。那年,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每29人中才会有一个幸运儿,孙淳便是其中之一。
  多年后,回想起踏入上戏的情形,孙淳还是难掩激动。“你从一个山东农村,突然来到了花花世界的大学殿堂。窗户、教室、宿舍,到处都那么干净。下乡时我每天都要去井里打水,但是在这里,一拧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就流出来了。这不就是你梦中一直向往的地方吗?”
  因为家境原因,孙淳的基础胜过很多同学。从二年级第一次独立排小品开始,他一直是老师眼里的优生。毕业时班上排了3个大戏,男主角全是他。学生时代的第一个小品,是班上一位女同学从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截取的一个片段。她扮演冬妮亚,孙淳扮演保尔。这位女生就是傅丽莉,她后来成为了孙淳的妻子。
  分配那年,因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属于严重违反校规,两人因此不能留在上海和北京。孙淳和女友商量,如果不在京沪,就不搞话剧,转到电影。那年,来要人的电影厂只有一个——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当时来招聘的大姐一眼就看上了他俩,她是演员潘虹,几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影星。孙淳就这样一头扎进成都,开始了前途未卜的电影生涯。
  不想就这样完蛋
  和孙淳一起进入峨影艺术创作中心的,还有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张丰毅,他们这一届毕业生的成材率创下中国电影学院派迄今之最,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几乎等同于中国电影的光荣与梦想。而孙淳的职业生涯,从此将与他们密不可分。
  “我其实是在完全茫然无措的情况下,就毕了业。那时我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自己在表演类型上的突破口。”那是一个高仓健大行其道的年代,俊朗帅气的年轻面孔并不受欢迎。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反思反叛反传统思潮席卷整个文艺创作领域,孙淳觉得自己“一下成了一棵多余的菜”。
  “那10年太严酷了,所以人们希望找一个离自己很近的角色。大家希望银幕上看见的角色,能承载我们的生活,延续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在‘文革’中鼓吹的东西,彻底被抛弃了。陶泽如、谢圆、葛优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路,我根本找不着北。”
  
  张艺谋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前,朋友曾多次向他推荐孙淳,都被拒绝。张艺谋说:孙淳太像演员了。为了上张艺谋的戏,孙淳曾经跟他开玩笑:导演,你用我吧,我回去用砂纸,把自己的脸打糙。
  从1982年出演电影处女作《见习律师》开始,到1996年参演《缉毒英雄》,孙淳用16部影片四下出击,寻找自己的表演定位。这一阶段,他与步入创作巅峰的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有过合作,令他遗憾的是,“我合作的都是两位大导演的二流作品。”有人问孙淳,没有理想的角色,该怎么面对?他回了两个字:等待。等待是一场铁树开花式的豪赌,幸亏孙淳在千禧之年遇到了张黎——张艺谋的同班同学。
  那段时间,孙淳赋闲在家。人过不惑之后,面对一路扮演的众多无关痛痒的角色,职业焦虑整天都在猝不及防地敲打他。“我就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再这么拍下去,我就完蛋了。我不演了,我就不信等不到我要的角色。”
  那一次,张黎打来电话,得知他正在家中,难以置信:现在是演员的旺季,你怎么会在家里?停了一会,张黎说:看来这角色真是你的。
  两人见面后,张黎递过来一张照片:一个明显发福的清朝大员,头顶花翎,身着朝服,留着两撇小胡子。“你看看这是谁?”“鲍国安!”“再好好看看!”盯着照片仔细打量一番,孙淳大吃一惊,“你们怎么把我做成这样了?你到底想让我演谁啊?”“袁世凯。”
  第二天,孙淳拍着篮球进了化妆间,张黎后来说“他压根没拿这个当回事”。定妆时,孙淳一直在发牢骚,“让我演袁世凯,还不如让我演孙中山呢!”化妆师一个劲地拉他衣角,偷偷告诉他,“快别瞎说,这个戏的袁世凯特别棒!”化妆师要剃他头发,他跟人急了:别剃我头发啊,万一不合适怎么办?化妆师无奈,只能给他染白遮一下。
  那天晚上,孙淳见到了制片人刘文武,这是一位成功制作了《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历史正剧的知名制片大腕。聊了一通后,他对刘文武说:你们要不怕砸,就让我演!刘文武没有说话,递过来厚厚一本册子——全剧主要人物造型照。每一页,都是并排放着的历史人物的真实照片和角色定妆照。袁世凯那一页,是35岁的袁世凯和下午做造型的孙淳。“天,太像了!我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认真的。”
  这是孙淳第一次演古装戏,签完合同后,张黎说:你至少还要胖12斤。话音刚落,孙淳急了:你们这群流氓,你早说要增肥,我肯定不接!那时哥哥孙周正在邀他参演新片《周渔的火车》,后来他那个角色换成了梁家辉。
  当时因为剧本还没写完,孙淳有一个月时间看资料。他越看越兴奋,也越来越没底:原来袁世凯是这样一个能力非凡的“伟人”,这我哪儿驾驭得了?拿到剧本后,他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必须得胖,越往后越得胖!他每天拿冰激凌、肥肉、奶酪当饭吃,胖到最后连父亲都认不出他。
  在拍摄《走向共和》的9个月里,他关掉手机,和外界断绝联系。那段时间,他反复观看赵丹的《林则徐》、焦晃的《雍正王朝》和姜文的《秦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头一次“为一个角色活了9个月”。
  每个人都只有一种命运
  2011年10月22日,孙淳凭借哥哥孙周执导的《秋喜》荣膺金鸡影帝。那天夜里,《走向共和》的编剧张建伟给他的祝贺短信中有这样一句:淳子,这个奖,迟了整整10年。这是对你10年前袁世凯一角的补偿。
  就连孙淳本人也不会否认,《走向共和》开启了步入中年的他焕然一新的事业格局。减肥病愈后,孙淳像一个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林高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好想好想谈恋爱》、《阮玲玉》、《相思树》、《人间正道是沧桑》、《孔子春秋》、《幸福来敲门》等一大批佳作相继问世。你可以不认同孙周对他作出的“表演炉火纯青”这个评价,但是你很难再找出一个内地男演员,有着如此宽广的戏路。
  如今的孙淳很容易被年轻的粉丝一眼认出。一次和妻子走在街上,一个女孩冲上来就亲了他一口,还留下一句话:孙淳,你这个名字太难听了,你以后就叫伍岳峰吧。那是他在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中的角色。
  “绝处逢生”是孙淳对自己一路至今的人生总结。“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当年也一直想着,没有好的,我就不拍了。但我心里也发毛,你不拍可以,但是你怎么就知道,你等一年半年,下面就有一个可心的来找你呢?你知道吗?你永远不知道!” 在孙淳固执等待的那些年,妻子傅丽莉扛起了他们的家。
  回想这些年的家庭生活,孙淳心存亏欠。“我其实很晚熟。从小到大都受宠,成长太顺利,家境又好,所以老天注定让你历练。我从来没过过没钱的日子,所以不像一些孩子出来之后,为了生存那么努力。我40岁才醒,才意识到一个男人得挣钱养老婆。你相信吗,80年代我刚挣点钱,就拿1万去买了台电视,后来也没怎么看;90年代有了10万,二话没说就去买了台切诺基。我就是这样四六不着,41岁才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在孙淳心里,这些年最大的遗憾,就是“冷落了自己的生活”。
  一人独处时,他时常会想起多年前参演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的经历。那是哥哥孙周一炮而红的导演处女作,拍摄地是北大荒。那次他们从北京出发,直到把中国往北的铁路全部走完,再乘坐半天小巴,才抵达拍摄地。
  冰天雪地中根本分不清天地交界,偶尔会有火红的狐狸从远处划过。因为天气严寒,摄像机根本无法工作;带在兜里的鸡蛋,掏出来就是冰疙瘩;来回路上假如下车撒尿,得拿着猎枪冲天打,吓退不远处眼睛发绿的狼群。
  在那里,孙淳认识了一个老乡,他戴着眼镜,做派不同于别人,一问才知,此人是上海知青。大哥姓罗,在当地娶妻生子,放弃回城。妻子虽然是个农妇,得知缘由后,偷偷帮罗大哥填了回城申请,办了相关手续。她说:如果我不支持你走,你会恨我一辈子。后来罗大哥回到上海,亲戚朋友笑脸相迎,但是他再也没有办法融入城市。半年后,找不到工作的他又回到了北大荒。
  回来那天是晚饭时间,一人深的雪把门都堵住了,得让外面的人挖开。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红灯笼,看着雪地上升腾起来的炊烟,罗大哥心里踏实了:这里才是我的家。“你看,这就是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做演员,我可能跟我的那些工友一样,做一辈子工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只有一种命运。”
   “你可以不停尝试,但只有一种结果,跟你的命运息息相关。很多人跟罗大哥一样,只能呆在自己内心感到踏实的地方。剧组的生活屏蔽掉了很多内容,所以做演员非常枯燥,但这是我的命。”孙淳说,“直到现在,我出演每个新角色,依然如履薄冰。因为在新角色上,用哪一次的经验都不灵。人生就是如此,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到绝路,你只能在战战兢兢中,等待下一个柳暗花明。”
  (实习生简文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