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90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12-12-31孙延斌
职业 2012年7期
研究技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与行为模式,对于预测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动态变化具有积极意义。理性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时代脉搏,积极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形成该特点的原因
90后学生处于社会改革开放、价值观念多元交织、中西方文化碰撞、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转型时代,加上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特殊阶段, 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主独立而又带有叛逆,消费追求非主流的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他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评价乐观,自尊心特别强;他们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而忽略父母,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崇尚实践,具有务实精神,有着特立独行的价值观。他们被定义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享用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至于张狂肤浅,不思进取,性格怪异,颓丧抑郁者也不乏其人。
事实上,90后学生作为一代人,和其他时代的人们有着共同和相通之处。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时代赋予人的变化,只是这种变化相对之前是巨大的,让人感到不安和担忧。90后技校生在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的方面相对丰富,他们变得不再迷信权威,不屑于形式和口号,并能释然地对待许多事情。他们接触新思想观念的意识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90后技校生确实有明显的个性不足与心理缺陷,但这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方面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90后这样一个成长环境,要反思和接受教育的首先应该是学校和家长。目前基础教育在人生、思想、精神、文化等方面比较薄弱,许多学生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些90后技校生在进入技校后出现不会为人处世、说话不得体,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现象。不少家长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与成绩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精神关怀与心灵沟通。
二、如何引导90后走上健康心理发展之路
1.正确理解90后技校生的心理特点,找到共性
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并适当的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总结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的个性特点,并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2.开展以人为本的适应性教育
对90后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着眼于技校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90后技校生最需要的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这与“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吻合的。同时要对90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的教育。因此要注重适应性教育,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等等。
3.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独立人格教育
许多90后技校生在个性上都很独立,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开展独立人格教育。资深教育学家曾建议:90后技校生在走向社会、迈向成功之前,尤其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引导90后技校生形成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在信息化时代,终生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普遍行为,例如自学利用资源、操作、表达和交际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4.改变心理咨询中的被动局面,主动关怀学生
由于学校师生比例悬殊,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人员都是等待学生主动来咨询,但是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各种因素阻止了他们前来咨询,因而显得被动。学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员应主动关怀90后新生,开展实际工作,到宿舍和同学“聊天”,进行近距离的一对一接触,进一步了解情况,从做朋友开始,慢慢地取得学生的信任,在交流中把握90后技校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90后技校生已经注定要成为现在和未来十年职业教育的焦点,他们将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技校教育工作者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技校生,和谐相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特长,实现技校师生的和谐发展与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济宁技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