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初探
2012-12-31刘丽
职业 2012年7期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对中职院校更加重视,伴随着职教事业的蒸蒸日上,中职院校的从业人员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随之,对教职员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此,教职员工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职业要求其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职院校的从业人员因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疲劳,导致对工作的厌倦。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指工作中个体遇到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颈椎劳损、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疾患。2012年,笔者学校工会曾经对本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20%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
一、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在中职院校工作的教职工,与在普通教育院校工作的教职工工作内容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但是所面对的学生却有它自身突出的特点。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有厌学情绪的情况。中职类学生一般都是不能继续读高中、大学的毕业生,或是被初高中淘汰下来的问题学生,所以目前中职类学校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所学内容太难。因此,在基础文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不少,这时候需要老师不停地提醒与督促学生减少这些行为。而与此同时,教学进度是不能因此拖延的,在两难情况下持续工作的同时,教师自然会感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