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12-31李玉兰
李玉兰
(漯河市体育运动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1 前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社会环境下,高校开展武术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体育界人士的关注。建构一种科学、合理、适合高校的武术教学模式,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武术教学方案和竞技模式相衔接的运作体系,在某种程度会不断推进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实践中研究、丰富与完善我国高校体育中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及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力是每一位武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2 高校公共体育中武术课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面对现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技术知识外,更需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高校武术教学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文化的传承是武术教学的职责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教学是技能的传承。然而,武术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简单肢体运动,不能只限于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必须肩负起新时期发展所赋予的体育文化使命。现在高校学生由于课业和就业压力过重,其心理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武术运动恰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心理宣泄的途径。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不是很高。例如,在奥运会上我国的田径类项目并不占优势,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训练理念与方式的差别外,身体素质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高校武术课的开展在普及全面健身、增强国民素质和扩大我国体育人口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一大批即是从高校中培养出来的。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不是如此,但合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的涌现也不是不无可能。同时,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是扩展自身交际圈的绝佳途径。
3 高校公共体育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倡导全民健身运动。这反映到高校武术教学中表现很多,比如开设更多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对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考核更加注重实效等,但是高校武术教学中仍有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3.1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大多以达标为主。在体育课程大纲中,学校对学生每学期学习的体育项目做了明确规定。许多体育课程由于条件限制在该校并未开展,所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多半是学生在中小学已学习过的,如田径、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学生选修体育课程都以完成学分为主要目的,这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对学习的体育项目本身并未有太大兴趣,而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场地的限制。然而,开展一些对场地要求不是较高的体育项目不是全无可能,下面表格(见表1)所显示的是国外学校所开展项目,我们可以以此与中国的学校开展项目做一详细的比较。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国外所开展的体育项目相比较国内而言丰富许多,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也较多,对于很多体育项目如韵律操、舞蹈、掷飞盘等受场地要求不是太大的体育项目而言我们是可以借鉴吸收的。
表1 部分国外学校体育与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3.2 体育课理论知识教学较少
在开展武术运动的普通高校课程设置中,体育课的技术都是以竞技为主。娱乐因素过少,学生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学分而去练习,缺乏自主选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武术这项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反而让学生感觉此项运动是课业的负担,枯燥无味。此外,高校开展武术运动更多注重的是技术练习,缺乏对体育项目理论知识的传授,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高校体育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达不到规定课时数的高校多达59所,从此数据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大关注。致使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应急能力明显不足,对运动保健的基础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种只重视技术而缺乏理论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这大大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表2 全国68所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计划时数调查
3.3 体育设施缺乏
为保证体育项目的顺利圆满完成,体育场地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但是绝大多数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及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需要,就笔者所了解到的某些高校的体育设施,如羽毛球场、网球场等是不对学生开放的,学生需缴纳一定的维护费方可进入。一些喜爱该项目的学生只能在场外练习。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运动其虽对于场地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所需的场馆很多高校也不具备。
3.4 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部分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规定学分的基础上,喜爱该体育项目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及生理年龄已经日趋成熟,学习自主性及个人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他们的兴趣,让其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围绕学生进行教学,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为其树立终身体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表3是国外一些国家的一些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以此与中国的体育教学方法做一简单的对比。
表3 部分国家学校体育教学方法
4 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灌输,一定程度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引起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现在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两方面作以初步研究。
4.1 建立精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大多是学分制的,学生修完该体育项目后很少再去继续练习。步入社会后学生对曾学过的体育项目很少能回忆起来,这样和我们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可以按照精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所谓的精简就是将该校可以开展的所有体育项目进行罗列,有针对性的进行精简。精简的体育项目只需让学生明白其基本动作要领和特点。这样精简的体育项目可以多开展一些,每个项目规定在几个课时内完成。这样学生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体育项目,而且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一个学期重复学习一个体育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
所谓的突出重点,即学校在开展体育课时,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到两个体育项目,分配较长的训练时间进行学习,所选择项目学生可以一直学习到步入社会。对于选择一个相同体育项目学生,学校可以开设课程专门进行指导。这种“千招会,一招精”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公共体育的开展也并不是无可能的。例如,学生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分课时学习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每几周或几个课时换一次体育项目),学生也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一直学习到步入社会。精简课程与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很多体育项目有更深的认识,而且学生可以掌握一门熟练的体育技能。学习兴趣的建立关键在于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不仅起到了很好的娱乐健身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2 移植其它体育项目较好的训练方式服务于武术课的教学
现在体育课教学大部分依旧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准备阶段很多是以跑步为主或是做一些简单的徒手操,这种方法给学生的最大的直观感受是枯燥乏味,我们可以在体育课准备阶段将常规的跑步换成啦啦操,或是简单的健美操及舞蹈动作,或移植其他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热身。这种热身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热身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以田径为例,由于项目本身特点就是以跑为主,如果准备阶段也用慢跑热身,其枯燥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准备阶段用学生感兴趣的、比较时尚的街舞或其他项目作为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兴趣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兴趣的树立关键点在于体育教师,有选择性的移植其他体育项目的营养成分一方面可以起到健身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灌输终身学习理念。
4.3 对于武术套路进行二次加工
高校武术运动的主要目的一般是以健身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它对体育技能的要求没有专业队员那么高。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健身方法,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健身性、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心情减缓压力。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体育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加工。这种加工必须是能突显该项目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笔者以武术教学为例,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其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技术全面是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通过武术课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及灵敏和柔韧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其最大问题是,由于其年龄问题和平时活动较少,掌握一个武术套路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对于此,我们可以对学生所感兴趣的武术套路选取一到两个进行精简和加工。现在高校所开展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经过二次加工后的产物,这种二次加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该套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而且也让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5 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教学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进行尝试性的创新,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吸纳国外和其它学科体育方面的专业理论及技术体系,对于中国武术的向外传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高校中通过开展武术运动培养大学生换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多视角的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未尝不是好事,在武术教学中不断借鉴和移植其他体育项目在训练中的理念和方案。在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断充实与完善自身,培养终身体育理念的观念中,高校体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栗胜夫,李富刚,刘海科.中华武术发展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3]蒋海龙.中外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2008(9).
[4]黄腊秀.高校体育教育创新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3).
[5]李太平.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0(8).
[6]陈 钧,杨铁黎,李训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 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