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宣传的影响力是怎样形成的
2012-12-29汪家驷
新闻世界 2012年11期
组织重大主题宣传,历来是我们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效手段。今年8月8日至9月19日,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亲自策划,安徽日报重磅推出的9篇“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特别报道,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把握“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精心选择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有影响、有好评的亮点进行集中报道,全景式展示了安徽近十年来的深刻变化,多维度揭示了辉煌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既具有全国视野,又体现安徽特色。特别报道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读者网民纷纷热议和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产生了“外树安徽形象,内聚发展力量”的良好效果。对此,中宣部《新闻阅评》称赞“安徽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别报道厚重耐读……报道充满故事和细节,同时配以设计精美的图表,虽是长文,但很耐看”。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李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分别作出重要批示,予以高度评价。
迎接党的十八大重大主题宣传,思想性、政治性都很强。如何能把省委领导的大策划执行落实到位,使特别报道站位高、视野宽、有特色、显张力,是我们谋划伊始,一直在反复思索、用心追求的。我们认为,思想性不能靠简单的生硬说教去体现,政治性更不能满足于机械地喊喊口号。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善于将思想性寓于鲜活的新闻事实之中,将政治性体现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善于把新闻事实同社会发展规律有机联系起来思考,把现实场景同时代变革联系起来对比,把成功经验同人们的切身感受联系起来讲述,这样才能体现新闻性、贴近性,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参与这组特别报道的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立足客观事实,坚持独立思考;挖掘典型,解剖麻雀,揭示普遍意义,反映发展规律。所有作品成功地集新闻性、政论性、文学性、故事性于一体,熔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炉,成功地创新了党报主题宣传的话语体系,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感悟,受到振奋,产生启迪。因而,报道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
特别报道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策划、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改进文风,坚定了信心,积累了经验;也为我们深入搞好“走转改”,创新主题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充分说明:只要我们把做强重大主题报道作为提高党报质量的突破口,力求做到策划新、思路新、选题新、内容新、角度新、标题新、写法新,就可以使重大主题报道“服务大局更主动、贴近实际更紧密、引导舆论更有力”。
形成主题宣传的巨大影响力,还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
一、超前策划,跟进策划,放大社会效应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这9篇特别报道,是省委领导站在时代高度,把握发展脉搏,反映发展理念,围绕十六大以来安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突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重大主题,精心推出的新闻策划大手笔。正因为策划体现了把握时代性、整体性、规律性,才使特别报道立得住、打得响、传得广。作为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要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就要全面、深刻、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而围绕中心工作进行持续的新闻策划、新闻创新。要聚精会神抓办报,坚定不移抓导向,打破常规抓创新,全力以赴抓质量;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敢于“抛大石头,掀大波澜”,在大策划中练就大手笔;要使读者在阅读报道中得到引导,受到启发,学到经验。对于大型策划报道,从社长、总编辑到普通编采人员都要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精心谋划,优化并明确报道的指导思想、选题重点、采访要求、责任分工、发稿节奏和版面安排等,包括报网互动、报报互动、省报与市报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放大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同时兼顾人财物的集中调配与使用,这次组成特别报道组就是一个好办法。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大战略的需要:把选题做深,让新闻出新,把人物写活,使报道生发出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从而实现重大主题报道精品化,精品报道常态化。
二、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创新话语体系
新闻是一门学问。真实的新闻来自于现实生活。首先,要为记者下基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开辟通道。记者整天坐在舒适的办公室,不深入基层,不知大众喜怒哀乐、所需所求,是难以成才的。如何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这就要培养和增强新闻的发现力。正所谓“脚板底下出新闻”,特别报道组走乡村、进企业、到社区、跟剧团、跑学校,从基层采集到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从群众中挖掘到弥足珍贵的事例,通过感人故事、生动细节、真切感受,折射改革发展成就,反映时代前进步伐。“七分跑三分写”,记者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需要勤奋,需要悟性,需要实践,需要敏锐,更需要智慧。可喜的是,这组特别报道凝聚了编采人员的聪明智慧和实践真知,9篇报道均采用“故事链接”和“事理交融”的叙述方式,把宏观理性决策与微观创新实践有机地熔为一炉;把翔实的对比数字与基层的鲜活采访实录剪接组合;把兴皖富民的生动景象与带动中部崛起的宏观效应穿插整合,既有宏观把握的深度,又有基层亮点的鲜活。叙述多用群众视角,恰到好处地活用群众语言,鲜灵生动地展示主题,突出了新闻性、增强了贴近性、体现了生动性、提升了可读性,从而使读者喜闻乐见,觉得长而耐读。这种全景式、立体化、平民性的解读充分说明:文风反映作风,作风决定文风。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评价:特别报道的大标题很响亮,小标题是很生动形象的一段话,生动形象,简洁有力。可以说,这9篇特别报道是安徽日报近年来创新党报话语体系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力求出彩出新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总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懈追求。在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中,我们一定要把握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推进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有机结合,使新闻效应和宣传效果融合发展。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更加注重优化报道结构,更加注重提高报道质量,更加注重推出精品力作,既做策划的高手,又做采写的能手,着力使重大主题报道有声有色,出彩出新。为此,要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要把“走转改”活动与重大主题宣传相结合。在“走转改”中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已成为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努力方向。“走转改”贵在走,就是要沉下去,到基层去,“接地气,抓活鱼”;“走转改”难在转,就是要转变思想作风、采访作风、工作作风;“走转改”重在改,就是要“改”字当头,把改文风做到细处、落到实处。落实“走转改”,就是要用典型说话、靠现场感人,用群众身边生动感人的事例展示发展成就,采取平等式、互动式、交流式方式报道,创新新闻话语体系。
二是要把宏观理性决策与微观创新实践相结合。重大主题宣传尤其要注重宏观视野,眼光要远,站位要高。要围绕大战略、大思路做文章,把握主题主线,认准要点重点,理清全局性科学发展的脉络,揭示辉煌成就的深层原因。鲜活素材不可或缺,所以记者要沉下去,采访要实;揭示原因实话实说,所以记者要内行,要学会披沙拣金。必须找准各地各部门的亮点闪光点,生动展示各地各部门实践创新的新举措新经验,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寓工作性于生动性之中;必须把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多方拓展报道广度,有力开掘报道深度。
三是要把翔实的对比数字与基层的鲜活事例相结合。数字是枯燥的,但是伴随生动事例的数字是鲜活的。要用翔实的对比数字反映安徽近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巨大变化;用基层鲜活的实践成果折射社会进步,用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展示发展带来的活力与温暖,用来自群众的语言描绘百姓多彩多姿的生活。翔实的对比数字能够增强说服力,来自基层的一线采访可以增强感染力,这样就容易把理性的成就解读和群众的切身感受融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这样的新闻报道内容就会生动鲜活,文风就会平实亲切。
四是要把摆事实、讲道理与说故事、写细节相结合。要把讲道理与说故事统一起来,寓理于事,事理交融,虚实结合,增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故事性、可读性。要强化平民视角,说掏心窝子的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要用心整合新闻素材,注重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用细节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既见人见物见事,又见亮点见思想见精神。叙述注重体验式、目击式,突出现场感、鲜活感,注重细节展示、情感表达、人文关怀,用发展的事实引导人,用生动的实践启发人,用群众的感受激励人,使新闻报道打动人心,产生共鸣。
五是要把版面重要资源与人才重要资源相结合。版面重要资源指的是主要版面、重要位置;人才重要资源指的是报社为完成特别报道投入的精兵强将。面对全局性重要报道,报社必须集中优势版面、腾出重要位置,采取通栏大标题和整版篇幅,配以大照片、大题图,强势处理重大报道,形成视觉中心,使之庄重大气,先声夺人,震撼有力。为打好主题宣传的主动仗、持久仗,必须调整和优化采编、考评、分配、评优等内部机制,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沙场点兵,阵前选将,组织精兵强将精心实施。与此同时,要加强整体联动,报网互动,主报推出重大主题报道,集团所属各媒体根据各自特点及时跟进、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强力造势,放大主题报道的社会效应。
让主题宣传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是新闻传播规律的需要,是党的新闻事业对媒体的基本要求,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让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差距,探寻创新规律,提升报道水平,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奋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