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并未至死

2012-12-29郑晶王晓雅

新闻世界 2012年11期

  【摘 要】随着严肃的印刷文化被轻松的电视文化所代替,娱乐似乎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预言了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类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显然,波兹曼对大众文化的风行持绝对悲观态度,更是视大众文化的载体电视为洪水猛兽。但是,媒体仅仅是一种传播载体,人类也非毫无理性,娱乐还尚不足以至死。
  【关键词】泛娱乐化 大众文化 娱乐 传媒
  相信看过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人,都对封面上的那幅画深有印象。漫画中一家四口围坐在一台电视前观看电视节目,与众不同的是,漫画中的一家人都缺少脑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幅漫画正是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娱乐至死。那么,真的如波兹曼所说的,当电视比印刷品更流行于世的时候,人们会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直至我们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吗?
  书中给我们的答案在书名中已经体现出来了,波兹曼在前言中提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奥威尔和赫胥黎的预言,并在前言最后一句写到: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他认为,“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而伴随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文化的中心,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娱乐的年代,诸如书中提到的,政治可以娱乐化,宗教、教育、新闻同样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来展示。正是这样,波兹曼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衷所追求的娱乐。
  眼下,不得不承认,娱乐充斥了电视荧屏。各类真人秀节目,抹鼻子掉眼泪的情感节目,肆行泛滥的夸张广告,疯疯傻傻的娱乐节目等等不胜枚举。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娱乐似乎已经造就了我们文化的内容。笔者认为,波兹曼的观点很有道理,泛娱乐化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电视,更不能认为技术的进步反而造成智力的消退,反之,笔者乐观的认为当下的媒体环境还没有到达一个娱乐至死的境地,娱乐也并非是肆意践踏人类文化的元凶,存在即合理,娱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大众文化有其存在的价值,娱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一再表达了对印刷文化的留恋。诚然,印刷机统治的天下,娱乐还没有如鱼得水般穿行在各个领域。竞选人不会因为相貌丑陋而影响选票,宗教不再是具有精神超脱神圣而深刻的人类活动,报纸不会是以无聊的数据、夸张华丽的图片取胜,教育更不是以电视节目这种娱乐的方式来传输给下一代等。波兹曼认为,只有印刷术才让理性如此彻底地出现在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而技术的进步,电视的出现,让印刷机统治思想的“阐释年代”消失于接踵而至的“娱乐业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行将枯萎,正如赫胥黎所言,“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不可否认的是,印刷文化中,人们偏重于理性严肃的思考,电视的出现,复杂具有高逻辑性的话语结构被分离的直白平淡,人们能轻而易举的从轻松搞笑的电视节目中获取信息,对于电视机前的受众来说,思考似乎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了。波兹曼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对人类智力消退、文化枯萎表现的忧心忡忡,把电视看成了一种洪水猛兽。我们看到,波兹曼在否认电视的同时,对印刷术则表现的是留恋甚至是崇拜,他认为,铅字使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不禁让人想到,波兹曼陷入了一种对精英主义精英文化的无限推崇中,与此同时,被他否认的是大众文化。
  但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技术进步、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一个社会,精英总是少数,大众才是多数,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构成,某一种文化不能成为唯一,否则社会将变得枯燥无味。当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娱乐成为人们繁忙之余不可或缺的调剂品,适度的娱乐反而能放松身心,更好的投身工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况且印刷术并没有完全被电视取代,就像我们讨论报纸会不会被新媒介取代消亡一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技术的进步不会阻碍文化的发展,新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的旧的就一定会消失,反而,两种媒介选择两种不同的受众,造就了文化的多元结构,这样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传承,而不像波兹曼所说的电视占据文化中心,文化最终变成一出滑稽戏。此外,大众文化已经盛行多年,也已证明了它的合理性,精英文化当然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但人们有选择娱乐的权利,闲暇之余娱乐一下又何妨?
  二、传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迎合受众,把关人没有超越底线
  说把关人没有超越底线,可能底气不是那么的足,毕竟,有些媒介已经在踩着底线行走了。但是,整个媒体的大环境并不可一概而论。也许纸媒已经用视觉冲击作为制胜法宝,电视用各类八卦猎奇来丰富荧屏。但是笔者以为,这些并不是媒体的常态,毕竟媒体处在夹缝中生存,受到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故而会有现在这样的一个娱乐和严肃并存的状态。媒体为了生存就必须考虑收视率、收听率、销售量等等,所以既然受众热衷娱乐,那么娱乐就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媒体的把关人也并没有一味的迎合受众,毕竟还有多种顾虑的因素,不可能完全以“受众是上帝”来制作节目。
  三、受众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被动接受者,不可否认受众的能动性
  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他对电视的批判基于电视带来的娱乐对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消极影响,以及带来文化发展的停滞不前。我们看到,无论对印刷术的推崇还是对电视的担忧,波兹曼都预设了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任由媒介来统治来操纵,印刷术让人们理性严肃,电视则让人智力消退,变成一只不思考的非理性动物。如此看来,波兹曼的观点是基于传者中心论,正如他在书中说道,“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印刷机作为隐喻和认识论创造了富有逻辑而理性的公共对话,反之,电视则让这一切消失殆尽。受众变成了没有大脑的动物。
  笔者以为,在印刷机时代,即波兹曼口中的“阐释时代”,他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而在如今新媒介不断出现发展的年代,传者中心论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多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人们不再受限于媒体的单向传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媒介上。相较于从前,由单一的传和受,变成了受众高参与,多反馈的媒介形式,纸质媒介、电视媒体等等都加强了与受众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媒体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统治者,我们的思想、行动也许会受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像波兹曼口中说的那样,能够完全的塑造我们,因为作为受众,我们有了选择权。
  泛娱乐化确实不是一个好现象,但也不用过分担忧,我们并不是非理性的被动受众,媒体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掌控我们。娱乐并没有至死,我们也不会让它把我们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把我们的文化摧毁。
  总之,波兹曼的担忧不无道理,正如展江所说“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娱乐本身并不可怕,但最可怕的是不该娱乐的也被娱乐了。我们需要正视波兹曼的担忧,把他的预言当成一种警钟,虽未到娱乐至死,但游戏已经进行很久了,该意识到规则和结局的关系了。
  参考文献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王鹏军,《波兹曼预言的逻辑》,《东南传播》,2011(12)
  ③曹然,《传媒的后现代性预言:狂欢、异化与迷失》,《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④蔡麒麟,《做一只快乐的土豆》,《青年记者》,2011(7)
  ⑤李亚菲,《如何突破娱乐化的重围》,《新闻世界》,2011(7)
  ⑥蔡亦楠,《谈<娱乐至死>的批判主义》,《青年记者》,2012(1)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