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领悟

2012-12-2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28期

  训练1
  百岁杨绛①:尊严和信仰
  □王 恺
  很多人是通过“文革”时期杨绛的坚强表现,觉得她不光是“文弱书生”,还有“怒目金刚”的一面。
  1997年钱瑗②去世,1998年钱钟书先生去世,杨绛竟一点眼泪都没有。有阵子她只能扶着墙壁走路,晚上要吃安眠药度日。这种苦楚,只有身边亲近的人知道。钱钟鲁③后来看到杨绛的文章,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的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他说:“大嫂太苦了。她是个非常爱孩子的人,可是现在家里人不在了,她如何过?”
  杨绛让钱钟鲁他们不要担心她,她说自己“要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的办法,就是一头把自己扎进书里。她读了古圣哲的书,将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篇》反复读了很多遍,最后决意翻译这篇对话。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灭,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信念而选择死亡,杨绛想借翻译自己不识的希腊文,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杨绛临近百岁的时候,家里人带着孙女去看她。杨绛并不像个百岁老人,特别会说话,有趣,口齿清晰。她还把孩子们送的生日小帽戴在头上照相,做八段锦给他们看,说自己身体很好。她已经超越了生死。
  这种气度,在钱钟鲁看来是天生的。“文革”时,杨绛在“人民群众”揭发钱钟书的大字报下贴小字报,讲钱钟书没有反革命行径,结果被拉到千人大会上示众,给她一面锣鼓,要求她讲清楚。她一面跺脚,一面顶嘴,后来干脆就使劲敲锣。“人民群众”闹翻了天,押她去游街,众人始知杨先生不是娇小姐。到晚年说到此事,她还很高兴:“文革”中,外文所就她一人敢于和“革命群众”发脾气。
  那个年代,外文所斗争不断,先是批胡适,然后是拔白旗,杨绛被当白旗拔出来,整体气氛都不友善。当时大会小会整天鼓励相互揭发,年轻人不知道如何自处,常有人做出异常举动。可大大小小的运动,杨先生都不做落井下石之事。杨绛把尊严看得很重,主要是因为她信仰文化,她不相信几千年宝贵的文化会被暴力毁灭;她还相信人性,不会彻底泯灭。
  钱先生逝世后,杨先生所做的一大工作,就是整理钱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笔记,除了厚重的《容安堂馆札记》,还有现在马上要出版的《钱钟书手稿集》。她还经常翻看钱先生过去的著作,最常读的是《槐聚诗存》,时常与周围的人说,有个字值得斟酌一下。百岁老人,在灵魂上和钱先生息息相通,她的精神世界里,钱先生和钱瑗都还在。
  她的知识系统很博大,她不仅翻译了《堂吉诃德》,还翻译了系列的流浪汉小说,这背后有类似于艾略特提出的“原型”理论在支持。杨绛特别好的母语底子,使她的翻译能够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把作者含蓄未吐的句子亦信亦达地翻译出来。
  不过这些外在的赞美或感叹,都和杨先生的世界没有多大关系了。杨绛先生自己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31期,有删改)
  [注]①杨绛: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②钱瑗:钱钟书与杨绛唯一的女儿。③钱钟鲁:钱钟书的堂弟。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下列对文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革”中,杨绛极力维护钱钟书,认为钱钟书不是反革命,结果被拉出去游行示众,她没有屈服。在晚年她还以此为傲。
  B.钱钟书去世,杨绛将自己投入到文字翻译中去。这是她对悲伤的处理方式,不想让自己的亲人担心自己。
  C.钱钟书逝世后,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读钱钟书的文章。她与钱钟书在灵魂上是相通的,她以此来表示对丈夫的哀悼和思念之情。
  D.杨绛临近百岁,家人给她过生日。为了表示自己身体很好,她把孩子们送的生日小帽戴在头上照相,还特意做八段锦给他们看。
  2.杨绛在“文革”中从不做落井下石的事情,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本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谈谈该段对塑造杨绛形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2
  文化的尊严最要紧的是醒着
  □周凡恺
  记者:在《寻找安详》之后,您又写出了《〈弟子规〉到底说什么》,其实,在您的长篇小说《农历》中,也处处浸染着一种“寻找”的情绪和意味,那么,您想寻找的究竟是什么?
  郭文斌:诚然,十余年来,我是一直在寻找,寻找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在寻找一条“回家”的路吧。我想大家也同样,只不过有些人是自觉的,有些人是不自觉的。如果说生命是旅行,那么“回家”便是必然。对于生命个体来讲,“回家”不但意味着归属,还意味着幸福、喜悦和安全。当然,它还是尊严。
  记者:现在有人提倡“慢阅读和慢生活”,您认为快节奏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何种影响?
  郭文斌:提倡“慢”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就文学来讲,我认为,只有回到心跳的速度,才有可能接近真理,因为那是“感动”的速度,感动只有在心灵同频共振的时候才能发生,为此,“慢”是归途,但也仅仅是归途,还不是“家”。文学的家在“静”里。真正打动读者的是“静”,因为它是生命的来处。对于作家来说,这个“静”和他用的手法没有关系。如果他的心是静的,那他即使写意,读者看到的也是静;如果他的心是闹的,即使他用工笔,读者看到的也是闹。生活也一样,一个心中有“大静”的人,他即使在奔忙中,也会享受静。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心回到“大静”,这又回到刚才我们探讨的主题——寻找。我的体会是,“忘我”是一条道路,那么如何才能“忘我”,答案是全然地奉献。我这样讲,有人就会问,我凭什么要全然地奉献?这就又回到安详逻辑中。安详逻辑告诉我们,只有全然地奉献,人才能从焦虑中摆脱出来,或者说,全然地奉献的背面本身就是“零焦虑”。那是什么呢?全然的喜悦。就是说,真正的利他,本身就是最好的利我,因为喜悦就在纯粹的利他中。而生命,就是为喜悦而来。
  记者:您曾经和华一欣谈过“何为现代人的痛苦”这一话题,您认为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一个人怎样活着才会使生命更具意义?
  郭文斌:简单地说,现代人最大的痛苦是焦虑。焦虑从何而来?答案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又从何而来?答案是“自我”,确切些说,就是古人讲的“我执”。可见,消灭“我执”就成了问题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消灭“我执”?这就是《寻找安详》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探讨的问题。
  在我看来,摆脱痛苦和“有意义地活着”是一回事。而一个人要把生命变成意义,首先需要醒来。一个没有醒来的人,他所做的一切事,都有可能是错事。这就像一个迷路的人,他走得越快,可能离目标越远;这就像一个人在梦中拼命完成了一件天大的工程,但是梦醒之后,全是懊丧。如果我们稍稍知道一些醒来的常识,就会发现,醒来的过程就是痛苦消失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讨论,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先让自己醒来,再把他人唤醒。因此,经典有言,你给别人一块像须弥山那样大的金块,还不如给他一句唤醒他灵魂的话更值钱,因为真幸福和真尊严在“醒”中。
  (选自《天津日报》2011年10月20日,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1~4题。
  1.这篇访谈涉及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郭文斌说的“文学家的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文章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心灵的宁静?请联系全文,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3
  储蓄尊严
  □莫小米
  初冬黄昏的冷雨中,那老人仍然站在望得见大路的拐角处。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在等他的孙女,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有一天,我下班时,看见一个高而胖的女孩骑自行车从老人身边一掠而过,之后老人便慢慢朝家的方向走去。他的孙女已经是个高中生了,根本无须他等,也不屑他等。原来老人等孙女只是个借口,为了暂时躲开下班后一面做饭一面骂骂咧咧的儿媳妇,为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外面待上一会儿,为了一个上岁数的人起码的尊严,他想等在那里。
  老人的经历是陆陆续续听说的。这人年轻时日子过得很浑,该会的不会,不该会的都会了,没给妻儿带来幸福,却给他们造成了无尽的痛苦。妻子死于中年,儿子年近四十才娶上一个年轻而丑陋的媳妇。媳妇性情凶悍,儿子常年沉默得像块石头。如今他老了,一无所能,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儿子收留了他,媳妇骂归骂,到底也接纳了他。
  曾经同情他的邻人们,后来就不再同情他了。不是吗?他曾恣意挥霍了所有应当努力的、应当尽责的岁月,那么,到了本应颐养天年的日子,他得不到后辈的尊敬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我仍有一点点同情他,不是在儿媳妇骂他“老不死”的时候,而是不分春夏秋冬,见他在大路拐角处等待孙女的时候。
  “尊老”固然是被倡导的美德,可是人的尊严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
  一个人年轻时的努力,除了安身立命,除了造福人类,还在为自己储蓄一份尊严。当你年迈体弱时,如果你有足够的人格储备,有足够的学识储备,包括有足够的物质储备,那么你当然会有足够的尊严。
  如果你是个年轻人,我劝你一定要给老人以尊严,无论他曾经多么窝囊,多么荒唐,也要给他一些,因为他已经来不及储蓄了。
  如果你是个年轻人,我劝你一定也要为自己储蓄尊严,到老时你才会有握在手心里的真正的尊严。
  (选自《莫小米自选集之我是谁》)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1~2题。
  1.根据文意,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人的尊严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储蓄的东西一般指金钱、物品之类,可作者却劝年轻人一定要储蓄尊严。根据你对生活的认识,你觉得应怎样去储蓄尊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姚红红、欧阳睿/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