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与非常之间
2012-12-29胡里
综艺报 2012年16期
崔永元再次成为话题人物,这次是因为他在“7·21”北京暴雨之后,请一百多名救灾农民工吃了顿饭。事后有人为其叫好,有人说他作秀,总之这事儿被当成“新闻”让他感觉“心里很悲凉”,因为“这说明大家认为这件事情不正常”。
“正常”是崔永元现在最看重的事,就像他把公益看成一种习惯,反对以捐钱多少定夺慈善排行榜一样,“我希望宁愿一千万人每人出一块钱,也不要一个人出一千万。”从培训乡村教师,到“给孩子加个菜”“给孩子送双运动鞋”,崔永元做公益可不是随意的一腔热忱,幕后团队以及“崔永元公益基金”的设立让崔氏公益在操作上有章可循,常态化成为可能。
此次请农民工吃饭虽说是小崔“自己掏腰包,不代表任何人”,但饭局的组织、落实显然不是一人之为,韩红的到场则将“炒作、作秀”说推向高潮。公众人物做慈善,难免会听到不同声音,好在崔永元已经免疫,希望他能不受干扰坚持下去。
怎样的社会就算“正常”?“正常”新闻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
北京暴雨一劫,广渠门溺亡男子的葬礼刚刚结束,湖南卫视《完美释放》就邀请其遗孀上节目接受“减压”,这样的选题一经披露就被扣上了“消费苦难”的帽子。最终,网络批评促使节目组删除了预告微博,电视节目也未获播出——可是,这样一来,最初许诺给当事人的澄清恶毒流言的机会又如何体现?这样的结果对其会不会又是一种伤害?
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后,中国女举17岁小将遭遇失败,有媒体将其描述为“最耻辱一败”,终引起群情激愤,轩然大波。即便有当事媒体以“亲爱的周俊妹妹”为开头的公开道歉,也难消行业整体的负面影响——过去,媒体因为措辞不当“耻辱”的事情太多。
本届奥运会就是这样一个舆论竞技场。孙杨与朴泰桓之间的隔空叫板,让中韩两国网民之间的对决充满了火药味。事后大家发现,所谓“朴泰桓:孙杨来奥运是个错误,只为衬托我而存在”的“挑衅言论”不过是某网站一次“标题党”式的误解,而随后众多媒体对这一新闻的广泛转载,又让当事双方蒙受了更多不白之冤。
如果,所有的新闻在播发之前都核实一遍,这样的尴尬是否就可以避免?当然,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是,别忘了,但凡一开始就是“博出位”的设计,最终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过往的教训已经够多。
7月30日,柴静在特别节目《静观英伦》中专访BBC总裁,面对记者为什么BBC一直等到最后才报道2000年美国大选结果的提问,受访者表示,因为“要做到最准确而不是最快速”,而“未经确认的新闻都是谣言”。 作为同行,这种对事实真相的细致追求和不盲目拼时效的镇定心态,我们真该好好学习一下,当然,这不能作为本人惯常拖稿的借口。
请农民工吃饭以表谢意,不管请客的人是否名流,都是一种正常,但这事被反复报道就不正常;跟踪新闻热点正常,但方式不妥、消费别人的悲伤就不正常;以胜负论英雄,新闻处理不秉持严肃、负责的态度,就更不正常。
最后套用那句老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为什么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