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 新闻主播”阿伦·索尔金热门美剧《新闻间轶事》幕后故事
2012-12-29晓毅
综艺报 2012年16期
简介
阿伦·索尔金,1961年生于纽约市曼哈顿,作家、编剧。2011年以电影《社交网络》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2012年以电影《点球成金》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电 影
1992 《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3 《体热边缘》(Malice)
1995 《白宫奇缘》(American President)
2007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
2010 《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2011 《点球成金》(Moneyball)
电 视
1998-1999 《体育之夜》(Sports Night)
1999-2005 《白宫西厢》(The West Wing)
2006 《日落大道60号》(Studio 60 and the Sunset Strip)
2012 《新闻间轶事》(The Newsroom)
自今年6月24日开播以来,HBO的新剧《新闻间轶事》关注度急遽升高,同时也引发了不小争议。该剧主创编剧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承受的“火力”甚至比剧集本身遭遇的更大——显然,索尔金成了HBO的“避雷针”。
好节目 烂节目
索尔金在和2006年的《日落大道60号》相隔六年后又一次启动新剧集的创作。他旗帜性的风格——郑重其事的严肃主题、高谈阔论的大密度台词和令人沸腾的极致理想主义,将再度以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的频率出现在荧屏上。索尔金在《新闻间轶事》中刻意保持了他一贯偏好的精英路线,对主题两极化处理的写法也确实存在着固有风险,自然也很容易导致对剧集的两极化评价。可是在这位每天读《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编剧看来,宁可制作只有一百个人喜欢的好节目,也绝不制作受千万人欢迎的烂节目。
“哪怕只要有5%的人愿意看好节目,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索尔金说。
《新闻间轶事》在口碑上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爱死它或恨死它,而且极爱和极恨的主因是相同的——对索尔金本人的好恶,这种现象其实在索尔金的此前的作品中就屡见不鲜。
如果你对阿伦·索尔金之前创作的戏剧、电影和电视作品足够熟悉,你会知道,每当这位大编剧要开口谈论某一行业时,往往会一边表现他的谦逊,比如承认他本人并没有这个领域的工作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只是了解了一些粗浅皮毛,绝对算不上权威人士等等⋯⋯同时,他会对这个行业抱有非常固执的看法,毫不留情地抨击其现状如何不合理,然后再发表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说,对如何能让它更加完善给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意见。
当下的美国新闻业能让索尔金感兴趣的原因,他自己形容为——“新闻的过度商品化造就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中,电视新闻连篇累牍地强迫观众接受某些事情,让观众产生‘这件事非常重要’的错觉。但实际上,其中绝大部分根本无关紧要。”正是这个现象让他产生了创作《新闻间轶事》剧本的初衷。
索尔金的好莱坞办公室中摆在显眼处的不是新闻学专业文凭,而是他一手打造的电视剧《白宫西厢》在艾美奖上赢来的六座奖杯,以及他凭借改编电影《社交网络》拿到的奥斯卡小金人。在这间办公室里,索尔金毫无顾忌地历数美国新闻界的种种不是:“我看到每天的电视新闻要么大肆渲染《与星共舞》里又爆出了什么绯闻八卦,要么就是忙着把凯西·安东尼(2008年凯西向警方报案其2岁的女儿失踪。警方怀疑她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将其拘捕。2011年7月5日,凯西被判无罪,这一事件引起美国民众强烈不满)的审判过程炒成一场吸引公众眼球的卑劣真人秀。后者尤其恶劣,因为它让人变得愈发刻薄和愚蠢。”
无疑,索尔金认为美国新闻业已经迷失,于是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它指点迷津:创作一部关于新闻业的电视剧。索尔金这样诠释自己的“新闻理想主义”:“我最担心的就是媒体对‘中立’的偏见,他们如今甚至不会用‘谎言’这个词了,仿佛一切都只是‘意见分歧’。假设一个共和党人说地球是方的,那么第二天新闻的标题就会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地球形状产生分歧》。我不相信新闻报道的真相就是中立,我不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看到媒体为了追求中立而放弃事实,真让我揪心。”美国新闻主播、同时也是索尔金好友的奥伯曼曾说过,好剧本就是“将理想主义者置于非理想主义的场景中,而如今的电视新闻显然是我们能触及的最接近‘非理想主义’的事情。”
辉煌与沉浮
正如《白宫西厢》将美国总统这份差事描写得充满魅力,索尔金当然很明白《新闻间轶事》同样极大浪漫化了这个他没有亲身参与过的行业。“塑造一个能力超强的团队正是我想要做的,这很有趣。”他说:“而且,电视新闻界如今承受的轻视和挑衅,除了美国政坛,再无出其右者。”
2006年,索尔金创作的政治剧《白宫西厢》结束了在NBC的第七个播出季。在这部描摹美国核心政治生态的剧集里,索尔金把他对当代美国社会政治现状和外交策略的观察以及对个体人物的塑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剧集大获成功,收视居高不下,更是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座上宾。这部剧让一向被视为票房和收视毒药的政治题材重获生机,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人的爱国情绪集中爆发,对政治的热情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白宫西厢》第三季开播前专门以9·11事件为背景拍摄了一集特别篇,收视观众多达2450万人。正是《白宫西厢》奠定了索尔金在好莱坞编剧业内的地位。
但在《白宫西厢》后,索尔金一度陷入低潮:陷入藏毒丑闻;新作《日落大道60号》生不逢时,受到基于NBC王牌喜剧节目《周六夜现场》幕后故事的情景喜剧《我为喜剧狂》(30 Rock)的“打压”,收视率不佳,只播出一季即被宣告夭折。
抛除《我为喜剧狂》的因素,编剧过分关注个人兴趣,使得原本应以喜剧节目为背景的《日落大道60号》成为探讨诸如宗教包容性和道德救赎的辩论场,也是该剧出师不利的重要原因。同样的问题会否成为《新闻间轶事》的收视绊脚石?索尔金承认他又在冒险:“但我就是需要角色的性格、立场和思维模式互相碰撞,我要让观众感觉到他们是活在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他们必须有鲜明的个人见解,为了制造冲突,我要让他们意见相左,在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火花,引发观众的思考。回想《日落大道60号》,到现在我也坚信我的立意没错。”
在心血之作《日落大道60号》失败后,索尔金转投电影业,他在2010年改编的《社交网络》获得了当年度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2011年改编的《点球成金》同样收获多项奥斯卡提名。虽然两个电影的剧本都改编自原著小说,但剧本里那些妙趣横生的对白都深深烙刻着索尔金的印记。
算上早年创作的剧集《体育之夜》,加上鼎盛时期的《白宫西厢》《日落大道60号》和现在的《新闻间轶事》,索尔金这四部剧集在角色和主线设置上如出一辙:主角往往是一、两位在板结的既有体系中挣扎的理想主义者,而这些追逐梦想的人又总能以卓绝的头脑、惊人的分析能力和才华打破世俗桎梏,构建出一个理想国。
作为一个故事讲述者,索尔金可以创作任何他想要的内容,可以任意编写一个虚构事物,并有办法让观众相信它的存在,他常常会为戏剧效果考虑而改编真实事件,塑造出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这也成为《新闻间轶事》最大的争议点:请问你炮火凶猛地抨击现有的美国新闻体制,试图在一个虚构的电视台中实现只求客观真相不求收视率、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不真实吗?况且新闻业通常不存在“理想状态”,以《新闻间轶事》第一集为例,能有几个记者恰好在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时有一位在工程材料公司里任职的姐姐和一个在石油公司担任高层的大学室友?这样太过于“巧合”的剧情设计恐怕会让真正的新闻从业者不屑一顾——但毕竟《新闻间轶事》只播到第6集,在未来,索尔金的“完美世界”会在现实的打击中坍塌也说不定。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否会对新闻报道的制作保持兴趣,是否会持续关注《新闻间轶事》里这档虚构新闻节目的兴衰,仍然是未知。但一些新闻界人士都期待着这部剧集可以展开更具普世价值的话题讨论。比如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主播克里斯·马修斯(Chris Matthews),他认为如《日落大道60号》中那样纯粹的私人观点矛盾“大多数美国人不会关心”,索尔金要做的是“去揭示——相信他一定可以——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呈现更为重要的东西。关于掌握权势者的真相,也关于那些号称报道真相者的真相。”
幕后故事
《新闻间轶事》在HBO的首播集表现耀眼,第二集收视虽然小有下跌,但到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数量的观众。和公共频道相比,HBO对于收视率的重视程度小得多,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剧集引发关注,好坏不论——如果一群不会收看HBO的观众能从不同渠道看到对一部HBO剧集的评价议论,那电视台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在下一次选择付费频道时,这些人中订购HBO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这就是HBO的生意经。除此之外,HBO还一贯中意大场面大制作的剧集和一些金牌制作人的作品,尽管收视率有时惨不忍睹,但只要HBO被大众听闻并认可其“有深度价值”的定位,就会涌现更多拥有购买意愿的用户。
索尔金这个随时可以引爆话题的人物正合HBO的心意,虽然《新闻间轶事》的水准比HBO的其他剧集还有差距。
其实HBO的高层在两年多以前就曾游说索尔金为HBO量身打造一部电视剧,但数次接洽都是“气氛友好却无实质进展”。终于,在某次由HBO高管和索尔金的长期制片搭档斯科特·鲁丁(Scott Rudin)参与的电话会议上,索尔金透露想创作一部以电视新闻业为主题的剧集。HBO的高管受宠若惊,马上拍板通过,然后,索尔金回忆:“他们不断打电话问我剧本什么时候能动工。”
好事多磨,好不容易等到索尔金完成了《社交网络》的剧本,他又与另一位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投入《点球成金》的剧本改编工作中,这个剧本原本三个星期的工作计划延长到了一年半,好在结果不枉索尔金的一番苦心雕琢。
在漫长的等待期间,HBO尽管心急如焚但仍尽力避免给索尔金造成太大压力。“他是个不事声张的人,我们只能祈祷他在为我们写东西。”HBO的节目总裁迈克尔·隆巴多(Michael Lombardo)回忆:“但我不敢假设任何事情,只能苦苦等他主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写好了一个剧本。”
此时,HBO已经为尚未问世的剧本搭建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间的布景棚,包括一个装着玻璃幕墙的主播办公室,一个新闻演播间,还有一个看上去非常专业的导播控制室,虽然那些控制设备并不是真的。HBO不愿透露详细的制作成本,但隆巴多说:“我们可是制作过《大西洋帝国》和《权力的游戏》的电视台,与前两者相比,《新闻间轶事》的试播集成本算是便宜的。”
索尔金式的海量台词对《新闻间轶事》的演员们绝对是艰巨的挑战,很多时候一段对话就长达几页,能背下来就已属不易,更别说演员还需要对台词节奏、速度和音量做出精准控制。主演之一莫迪默的角色是一位刚从阿富汗归来、雄心勃勃的女制片人,她这样形容出演这部剧的感受:“突然置身于一个所有东西都在飞速移动的异次元宇宙里,没有时间仔细去想眼前发生了什么。开拍后不久,每次看到有新演员进组,小心翼翼地打听自己角色的背景,我就会有点变态的幸灾乐祸:‘可怜娃,你们可是不知道自己要面对怎样的恐怖啊。’”
而主播麦克沃伊的饰演者杰夫·丹尼尔斯则自嘲说,“取悦索尔金”的愿望常常是他表演的最大动力。在首播集中,麦克沃伊在一场电视直播访谈中爆发,作出一大段“美国不是最伟大国家”的激情演讲,这也成为这部剧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台词。丹尼尔斯回忆:“拍摄这场戏前,索尔金悄悄走到我旁边小声念叨:‘那段发言⋯⋯’我问‘怎么?’他说:‘它对我的重要性,是对你的两倍。’我瞬间就感到压力山大。”
“无论是创作电视节目,还是写一部电影或戏剧,我是个只有开、关两个选项的按钮,”索尔金说, “如果写作顺利,我就开心;如果写得不顺,那就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感到索然无趣——我女儿除外。”最近这段时间,索尔金的状态显然很好地保持在“开”的位置上——今年早些时候他成功签约将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的传记改编成电影剧本;眼下他正在跟斯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合写一部关于魔术大师胡迪尼的音乐剧;此外,索尔金还买下了安德鲁·扬(Andrew Young)新作《政治家》(The Politician)的电影改编权。这本传记讲述了前民主党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John Edwards)在美国政坛的起落沉浮,这很有可能将是索尔金的下一个争议“惊爆点”。
这就是阿伦·索尔金,他总是将个人性格充分融入作品中,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你无法将他的个人特质剥离而单纯评判其作品——不管这些特质是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