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嫁接现实”的新维度节目模式发展趋势观察

2012-12-29马忠君

综艺报 2012年16期


  2012年截至七月,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近100个新节目模式呈现在中国30多家卫视的荧屏上。节目模式是一套信息系统,是一套可以嫁接本土现实的内容框架。众多模式节目中,《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梦立方》收获了高收视和专业口碑的认可,从它们的成功可窥见2012模式节目发展的趋势、脉络。
  《中国好声音》用音乐讲梦想
  “超女快男”讲的是普通人到大明星的蜕变故事,《中国好声音》讲的是爱音乐的人对音乐梦想坚持与努力的心路历程。
  《中国好声音》是The Voice的中国版本,这个节目的显著模式亮点是“盲听”形式——评委在巨大的红色椅子转向选手之前看不到选手容貌,只凭声音进行判断。这一模式的设计不仅使节目突破以往选秀节目对于外貌的偏执,更侧重于音乐本身,也为演唱环节制造悬念。评委转身之后更实现了选手的“权力逆转”,带来新的叙事点,选手在评委中选出心仪的音乐导师。
  节目特质决定了《中国好声音》讲的不是为了圆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而是以“音乐梦”为象征的追寻并坚持梦想的故事。于是在节目中能看到为见到儿时偶像来歌唱的准妈妈,在北京漂泊多年的歌手多亮,在农村坚持唱英文歌曲的邹宏宇⋯⋯音乐是这个梦的外衣,普通观众被外衣下坚持梦想的心所感动。《中国好声音》倡导的价值观并不陌生,它也出现在达人秀、梦想秀中,但当这种梦想被包裹在歌声里、故事里、顶级明星的鼓励与惊叹里的时候,她的美好和在现实社会中的珍贵再次被强调和放大了。
  重量级嘉宾也是一大收视利器。两位一线大牌刘欢、那英,一位综艺节目主持人与音乐人庾澄庆,还有草根歌手出身的杨坤,他们在节目中有着各自的角色与功能,相互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杨坤的“32场演唱会”、庾澄庆的“台湾机票”都成为观众热议的经典段子。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好看好听,源自于每一个细节。现场26台机器、单集节目1000分钟的素材,保证了对现场叙事、情绪的最大还原;顶尖的音乐团队与音响,保证了以声音为本的节目基础。正因如此,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选秀选手,但他们在好声音的节目中却焕发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光彩。用参加过超女、台湾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选秀节目的参赛者刘悦的话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对的”,《中国好声音》将“对音乐品质、对声音本身、对音乐梦想的坚持”贯彻得淋漓尽致。从这一点上说,虽然也是歌唱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却找到了用音乐讲梦想故事的新的角度和方法。
  《中国梦想秀》“贴地飞行”
  运用先进的视觉技术、邀请大牌明星、蕴含一定价值观与情感的“梦想盛典”为《中国梦想秀》画上了圆满句点,并以2.306%的收视率,位列卫视同时段节目第一名。以梦想为翼,以中国社会现实为主干支撑,中国蓝完成了“贴地飞行”。
  《中国梦想秀》第一季、第二季获得了成功,但形态发展的瓶颈也随之而来,如明星档期冲突、圆梦者故事单一化、主持人送惊喜越来越容易被发现等等。《中国梦想秀》第三季不仅突破了这些瓶颈,更超越了原版节目BBC的《就在今夜》(Tonight’s the night),拓展了原版 “‘平民+明星’才艺演出”的单一模式,为梦想注入更多内涵。“只要有梦想,并且可以展现你的梦想就能够来参加”,这一改变使得有才艺或者没才艺的、怀揣演艺梦想或者生活中拥有任何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站上这个舞台。节目呈现出极大的内容涵盖力和包容性,既涵盖个人梦想也容纳社会热点,成功辐射各年龄人群。以“最美司机”为例,《中国梦想秀》将一个被广泛报道的新闻故事整合为具有“梦想秀”特质的形式,以为最美司机圆带家人旅行的梦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及才艺展现。
  连续十几期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使《中国梦想秀》成为上半年表现最为亮眼的节目。观察其模式,调整后的《中国梦想秀》是一个收视价值高度复合的节目,“感人”“可爱”“专业”“炫酷”“搞笑幽默”等等收视元素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个小的故事都有明确的一个或者几个收视点,周立波和现场观众通过点评和投票表决的形式将这些点放大。
  《中国梦想秀》第三季也有着惊人的造星速度,“山东容嬷嬷”孔庆玉,想爱组合李岩、满玲玲,假声男高音刘骏峰,广场舞舞痴毕刚⋯⋯通过梦想秀舞台迅速成为“热门人物”。成功的标签化的人物塑造为每一个故事带来明确的属性,观众不仅仅去看选手们的才艺,更要看选手们故事后面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选手们与周立波、与观众的碰撞,也是一种“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交会。周立波是梦想观察员也是“梦想秀”价值的代言人,选手们与周立波的互动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又是节目价值的最集中体现。
  《中国梦想秀》突破原版节目单集之间是单元剧的关系,作了精巧的“连续剧”式赛制设计,有效利用了热门选手的收视价值与话题热度,调动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和热情,最后的“梦想盛典”更成为重大“媒介事件”,不仅明星云集,更是对中国梦想秀的内涵及中国蓝品牌的事件化、仪式化的传播。
  “梦想秀”是目前非常成功的节目模式本土化的案例,她针对中国观众的所思所想和中国社会的关键问题,拓展了节目“嫁接现实”的框架,让本土观众在其中找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
  新一季的《中国梦想秀》秋季即将重装上阵,如果能将现有赛制完善,将环节进一步模式化、规范化,处理好主持人和周立波之间的角色分配与关系,拓展节目的外围空间,或将有更好表现。
  《梦立方》
  充满科技感的“读心大师”
  如何在电视节目中激发出人最真实的状态?
  我们在真人秀中看到了故事化的情境,在选秀节目中看到了舞台化、仪式化的情境,在《梦立方》中看到了另外一种——游戏化情境。
  《梦立方》的模式源自ITV的The Cube,这是一个闯关游戏竞技节目。该节目在其他国家版本中都设立了现金大奖,在中国的节目版本中“实现梦想”成为闯关梦立方的终极目标。
  《梦立方》突破以往传统的游戏竞技节目讲故事的方法,以简单的游戏与规则加上精良的高科技制作讲述了一个个生命个体性格深处、人性本真的“故事”。在《梦立方》中人生的历程幻化为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游戏,这些游戏根据人的多种潜能而设计。参赛者带着梦想而来,梦想成为这个故事的重要动机和背景,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游戏更成为讲述参赛者故事的线索,规则、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成为梦立方独特的情境,主持人成为这出戏剧的讲述人,随着游戏的开始和深入,参赛者的故事在这个情境中展开。
  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火锅店领班刘明明,不服输、一根筋、“要成功、先发疯”的性格在一次次选择前、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只有一次机会挑战铜级梦想“给父亲的拖拉机”的环节中,一边完成高度紧张的游戏,一边唱平时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声的背后是一个在城市中努力打拼,但心中又对家乡父母无限挂牵的青年的成长的故事和心路历程。现场亲友团,刘明明的表妹和同事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补充者。
  刘明明的故事和在这个节目中出现的很多人的故事,像为父亲筹集医疗款的孝顺女孩铁路网电工张艳华,想为残疾母亲赢得电动轮椅的深圳舞蹈演员孙宏超,在贫苦生活中深深相爱的快递员方玲霞夫妇⋯⋯这些故事都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梦立方”以一个小小的立方体勾勒出了当今中国人的生动群像。在这众生相中涌动着强烈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及正面的能量——面对挑战时的坚持与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梦立方》制作的精良,宣告中国电视“大片时代”的到来。时间冻结技术、高速摄影技术、慢动作回放等等这些在好莱坞电影中使用的特效都出现在了节目之中,这些不仅仅提供了完美的视觉体验,在生理上征服观众,也同时放大故事的关键情节与情感点,在心理上吸附观众。另外,《梦立方》的线下挑战活动与手机应用的推广,使得这个节目具有了全媒介节目的形态特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