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动手操作 提升思维能力
2012-12-29万延翠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2期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其形象、直观、具体等优点,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建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理解和拓展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提升思维能力。
一、动手实践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对学生来说,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探索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大量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虽说空间几何图形的内容比代数知识形象,但单凭观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容易将“两边一样”视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多层次的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作探究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内涵与外延。教学退位减法时,不妨让学生在计算器上动手操作,深刻领悟笔算算理:当个位上不够减时,要先从十位上退一当十,然后再减。这样,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算理的理解深刻和透彻,抽象算法顺畅、快捷。
二、数形结合,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学具等直观手段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4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桃子?”得出了口算方法:40÷2=20(个),6÷2=3(个),20+3=23(个)后,笔者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学生很快把46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3根。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笔算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让学生明确其操作要领——先摆出4捆(每捆十根)和零星的6根小棒。第一步把4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两捆,也可以说每捆20根;第二步把剩下的6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根。这样的操作学生需要思考小棒的呈现、小棒的分与合等问题,做到摆小棒的操作与口算的算理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形结合,也才真正能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动手操作,内化知识
动手实践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数学的操作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更要调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操作结果,反思操作的过程,将操作、观察、思维、语言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
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特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要进行多次观察和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操作活动。有的学生就会想到用直尺量出平行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并在纸上写下数据;有的学生会用剪刀剪下一个角,去和它的对角比大小;也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用另一条边去和它比……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想象、猜测图形的特征,然后进行操作验证。最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在头脑中完成建模的过程。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这个新的图形信息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和图式结构,也就完成了知识的内化。
四、动手操作,促进思维提升
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数学规律性知识的概括与揭示,才能在操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将所学到的内容消化吸收,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提升思维能力。
(责编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