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生活学数学
2012-12-29王永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2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重视激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而,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如果仅仅沉陷于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没有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抽象和联想,跳出生活学数学,则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利于他们的后继学习。
一、及时跳
新教材中的很多学习内容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撑,教师要比学生更善于从身边找到数学,将它们带进课堂。教师要适时地带领学生从直观走向抽象,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其中的“组合图形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家具图片,学生指出分别是“橱”与“柜”之后,然后出示组合家具图片。在学生说出组合家具并说明是将不同的橱、柜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教师指出家具可以组合,图形也可以组合。接着,让学生从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模型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成新的图形,并计算组合图形的体积。
新课的导入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意义,由“组合家具”引出“组合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同时,突出组合图形的形成过程,对后继环节中“分”与“合”的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在经过动画演示图形的组合过程后,我没有在这个环节多做停留,而是用实践操作活动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新知上来,学生在拼一拼、分一分中学得兴味盎然。
二、分步跳
教学的最佳起点总是要从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开始,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心理距离。学生又总是喜欢新鲜,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逐渐添加一些新的元素,给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奇,让他们在迎接和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一课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时间点开始,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之处,突出感知学习新知所需的“知识先行者”。
师:(展示夜晚、日出、起床等场景)星星在天空眨着眼睛,小朋友睡得真香啊!天慢慢亮了,小朋友起床了,上学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到了中午12时。一天结束了吗?可是时针在钟面上已经走完了一圈,怎么办呢?又度过了半天快乐的时光,太阳慢慢下山了,小朋友要睡觉了,到了深夜12时。一天有没有结束呢?这时,你发现了什么呀?
师: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用电脑把时针一天走过的路这样分开表示。用红色的彩带表示第一圈,用蓝色的彩带表示第二圈。
如果仅仅让学生完全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是无法实现从普通记时法到24时记时法的跨越的。但从“孩子天生就想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的角度考虑,我还是让他们迈出这稚嫩的一小步,尝试着用自己的思维进行两个时段的区分。
师:(出示钟面8时)你知道是第几圈的8时吗?怎样区分这两个8时呢?
放得开必须要收得拢,我们反对那种脱离学生学习心理实际的概括和归纳;但必要的小结,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师:找到了这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咱们来玩个对口令游戏,好吗?老师用普通记时法说一个时间,你们说出它在第几圈,然后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倒过来,老师说24时记时法,你们说普通记时法。
小结:你觉得要把这个游戏玩好,先要明确什么?(时间在第几圈)
从最熟悉的场景开始,通过有层次的问题引导,让学生逐步转入理性的思索,借助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帮助学生建立起思维的抓手;再经过练习巩固,归纳小结,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了生活数学化。
三、轻盈跳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大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要经常蹲下身来看孩子们的世界,不要把大人的生活经验强加给孩子们。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同样充盈着教学需要的各类素材,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撷取,那么从生活经验跳向数学学习会更加轻盈。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有这样的一类问题:把一个棱长4分米的钢块,锻造成宽是2.5分米,高是2分米的长方体钢块,能锻造多长?怎样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我们往往一下子就会想到水,通过将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形状不同的容器,观察刻度后可以得出所需结论。有没有更有趣、更贴近学生身边实际的方式呢?我受美术课上教学生捏橡皮泥的启发,课上先出示一块正方体的橡皮泥,再将橡皮泥搓一搓、捏一捏,变成一个长方体,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在变,但什么不变呢?尽管没有经过任何测量,但那么熟悉的场景,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解决上述数学问题的关键。
数学学习并不等同于生活,一味地停留在生活经验之上,是对“生活走进课堂”的一种歪曲解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仅仅是数学学习的起点之一,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及时从生活经验中跳出来展开数学化思考,还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道。
(责编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