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慢艺术”遇上“高效率”

2012-12-29陆莉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2期

  打造高效课堂,并不是让课堂成为一个“急匆匆”的地方。一些教师为了所谓的“高效”“实效”,在课堂上很少能够停一停、等一等。然而,教育始终是一门“慢的艺术”,“慢艺术”与“高效率”并不矛盾。下面,笔者谈谈使二者之间平衡的一些研究与思考。
  一、“省不得”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寻求简洁明快的导入方式,力求以最快捷的方式进入新知的教学。殊不知,“开门见山”并不是仅仅打开门而已,学生思维的激活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但千万省不得。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入环节。
  师:有一个字,相信大家非常熟悉,但不知能不能认出它来。
  多媒体出示:
  师:“面”最初所表示的意思就是我们的面庞。同学们,在“面”上,你一下子看到了什么?
  生:眼睛。
  师:为什么我们祖先在造这个字的时候,省略了鼻子、嘴巴和耳朵,仅仅突出眼睛呢?
  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师:说得真好!眼睛是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今天这节课,你们能用好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吗?
  这个环节耗时仅仅2分钟,以古代汉字写法导入,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了他们一种强烈的新奇感,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动手操作过程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这样的动手实践才会高效率。
  二、“急不得”
  新知的获得过程一定需要“慢镜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获得与体验,是后继学习的基石。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经历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匆匆地给他们一个(些)结论。学生获得的体验越真切,得出的结论也就越饱满、越深刻。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时,我这样带领学生经历“分米”的感知体验过程。
  (1)量一量。
  要求:请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说明:“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2)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3)估一估。
  师: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师: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画一画。
  ①要求: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③引导: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或3开始画呢?
  (5)找一找。
  师: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全班交流。
  有的知识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告诉”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尽可能直观、形象的感知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建立鲜活的表象,让他们能及时地在脑海中唤起与概念相对应的直观印象。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动口、动脑活动,学生对于“分米”的认识就不再停留在“1分米=10厘米”上了。
  三、“跳不得”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数学体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始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这些或凝重、或鲜活、或有趣的内容,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可否认,不符合学生实际的、牵强附会的数学文化介绍,仅仅是一种作秀,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这些内容本来就是数学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很多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月是大月,有的月是小月?”“为什么二月份这么特殊呢?”有一些教师对此熟视无睹,或仅仅以“大人们约定俗成”一语带过。为什么教师不花些时间告诉学生呢?我在学生充分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历法的发展过程,并引入典故:“月份的大小,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恺撒修订历法,决定单数的月份有31天,其他的月份只有30天,这样一年就有366天。由于2月是处死犯人的时间,很不吉利,所以从2月里减去一天,2月只有29天。恺撒的继任者以自己的尊号——奥古斯都来命名8月。为了和恺撒平起平坐,他将8月也改成31天。为此,从2月再借来一天,把2月减少到28天。为了避免3个大月的月份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