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请等待学生思考
2012-12-29潘雄军黄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2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镜头一:在等待中让学生彰显独特的个性
在工程问题的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泳池里装有进出两个水管。单开进水管6小时可将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8小时可将满池水放完。现同时打开进出两个水管,多少小时可将空池注满?”
生1:1÷(-)=24(小时)。
生2:我是这样想的:设x小时可将空池注满。列方程为(-)x=1,解之得x=24。(教师肯定了这两种方法)
生3:这样做应该也行,6×8÷(8-6)=24(小时)。
师(没有反应过来):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4:老师,他的方法肯定有问题,答案只是巧合而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
师:这样的解答合理吗?老师也不明白,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好吗?(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5: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已知进水管6小时可将空池注满,出水管8小时可将满池水放完,于是在6×8=48(小时)里,进水管可以注满8池水,出水管可以放掉6池水,实际上注入了8-6=2(池)水。可见,同时打开两管注满一池水所需时间应为48÷2=24(小时)。我们认为他的解答是对的。
师:说得真好!分析得合情合理。
生6:我们小组也认为他的解答是对的。可以这样检验,假设水池的容积为x,进水管a小时将水池注满,出水管b小时将满池水放完,那么x÷(-)=x÷(-)=x×=ab÷(b-a)。
师:同学们真厉害。通过你们的论证与推导,发现这种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巧妙的做法。让我们以掌声向生3表示感谢,正是因为他的发现,才使我们有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讨论。
……
思考:在为生3感到庆幸的同时,也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机智所折服。当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出现时,教师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假如教师没有等待或没留时间给学生去交流、去讨论,对生3的方法置之不理,认为缺少理论依据,那么学生创新的萌芽就会被扼杀,全班学生也就会失去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教学相长,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轻易下结论,以防浇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镜头二:在等待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长方体”的复习课上,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有一块长方形铁皮(如图1),长40厘米,宽20厘米。怎样将它做成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子,并使它的容积最大?
生1:如图2,我们认为这样做长方体的面积是最大的。就是在长方形的铁皮上剪去4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长方体,它的容积是30×10×5=1500(立方厘米)。
师:你们同意吗?(全班有七个小组,有四个小组举手赞同,还有两个小组不赞同,认为他们做出来的长方体容积不是最大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老师,我们只剪两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就可以了。如图3,然后把剪下的正方形拿到不剪的另一边焊接上,它的容积是35×10×5=1750(立方厘米)。
师:他们的做法真新颖!这种做法不仅不浪费材料,而且容积变大了。那么,剩下的一组是不是和他们的方法相同?
生3:老师,我们做出来的长方体容积比他们的还要大。如图4,我们将长方体的底面做成一个20厘米×20厘米的正方形,不仅不浪费材料,而且容积变得更大了,它的容积是20×20×5=2000(立方厘米)。
……
思考:下课后,我与这位教师交流,她说自己没考虑过最后一种方法,可她的学生却想出了,搞得她有点狼狈,但我还是肯定她的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可取之处。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我想,像这位教师一样,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同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分析、评价,而是等一等,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知识的经历与体会,多一些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与体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同时,在等待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给教师更多的精彩。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主阵地。
(责编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