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2012-12-29王安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2期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学习小数,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日常生活中无法用整数来表示的数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感,为学生顺利进行各种运算奠定基础。因此,学生是否学好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原理,将会极大地影响其后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如何更好地认识小数,则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一、“认识小数”教学案例简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看一看。
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环境中了解超市中的一些数据,如价格、数量、付款金额等。
2.分一分。
观察完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把观察到的数据分成两类,一类是已学过的整数,另一类是还未学过的小数。
3.认一认。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小数,并知道如2.0等同类型的数也是小数。
4.说一说。
教师板书“像3.50、0.2、0.5这样的数就叫小数”,由此引入小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的组成。
师:我们刚才说小数与整数的最大区别在于这个小点,在我们数学上怎么称呼它呢?同学们猜一猜。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中间的小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小数部分。
2.试读小数,适当指导。
教师示范引导,对学生进行多重训练。
3.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多媒体功能,让学生知道当用小数表示多少元时,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字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字表示几分。
4.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教师以“我是小数吗”为主题,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小数,并进行自由畅谈。
5.利用线段图,理解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含义。
教师通过提出承上启下的问题,即“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小数呢!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呢?老师的身高是1.71m,同学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并结合分数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米”与小数的关系。
(三)重在“收口”,总结新知
师:因为小数简便,所以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认识了小数,它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多观察生活,把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关于小数的认识。
二、教学反思
从整体性来讲,这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
(一)创设生活情境到位
调查表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学习数学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课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超市环境作为切入点,自然引出小数的形象化概念,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上述教学,导入环节、关于“元”这个单位的认识等环节,都能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求发展,在探索中创新。
(三)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到位
教师以“我是小数吗”为主题,让学生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四)教师驾驭课堂到位
写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教师不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考和探讨,而且能够成功地掌控课堂,不因为学生交流而导致课堂秩序紊乱。
(五)整堂课的组织教学到位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恰当地借用分数和各种生活事例安排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小数。其中,通过“元”和“米”两个日常生活概念的解析,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识。
所俗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节课从局部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少等。一堂成功的课堂必然要有学生间相互交流而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所以教师应当强化此环节,以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责编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