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感悟 在体验中提升
2012-12-29欧忠烈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2期
设计思考:
“视图与投影”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每一学段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因此,教材在第九册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册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进一步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已有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教学从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和交流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一定的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让学生能正确辨认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及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形状。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物体、想象猜测、合理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引入新课
1.唤醒旧知。
教师播放录像,从学校的建筑到校训碑进行介绍,课件出示从上面看、正面看和左面看的三幅图,让学生辨别。
2.引入课题。
师:这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起到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设计实践活动,丰富感知体验
1.教学例1。
(1)定点观察长方体纸盒。
师:观察这个长方体纸盒,我们先把它放到桌上,不移动它,大家坐在位子上去观察它。
师:从你这个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
(2)变换角度观察长方体纸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观察每组桌上的长方体纸盒。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小T5/4u9Apk6rdu8dea3o64eLJJaIFdYtL1RhzNS76FyI=组参与他们的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观察的,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先请学生自由汇报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教师可预设一组问题,在交流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如:长方体纸盒一共有几个面?能不能一次看到所有的面?你可以看到几个面?怎样可以看到三个面?哪三个面?怎样可以看到两个面?哪两个面?怎样可以看到一个面?哪一个面?你认为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最少可以看到几个面……
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尽相同。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说明: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情境,将教学融入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情推理,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同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和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反馈的环节中,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并设计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理清思路,提高认知水平。】
(4)抽象出长方体纸盒两个长方体的立体图(一个内部有虚线,一个没有,如下)。
师:我们要把这个长方体纸盒画下来,一般是按上图这样画的,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师生解释这样画的原因)
(5)完成课本第40页第1题。
(6)猜物体。
(先猜茶杯、纸盒,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
师:为什么不猜是球呢?圆柱体呢?
【说明: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猜测等过程,不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7)学习小结。
师:我们要想完整的了解物体,必须要对物体进行多角度的观察。
【说明:只有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2.教学例2。
(1)看一看。
师(出示例2,如右图):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一个物体,那么两个物体摆放在一起,同学们能观察吗?
(2)辩一辩。
师:说一说从上面看和正面看的两幅图。
(3)画一画。
师:把从左面看到的和右面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4)议一议。
师:比较从四个角度看到的形状,并进行验证。
(5)生活中的实例。
(出示一个购物场景,如右图,有一个冰箱和一个冰柜)
师:辨别从上面看、正面看和左面看的三幅图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
师:左边的小朋友看到的冰箱和冰柜是什么形状的?
【说明: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看到物体的形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教师在反馈交流时要注意把握对难点问题的突破与提升)
1.完成课本第40页第3题。
2.猜一猜。
(出示从上面看、正面看和左面看的三幅图如下)
师:你能想象出上面两个物体的形状和摆放的位置吗?(学生动手摆一摆,验证后请学生交流想法)
3.画一画,辩一辩。
(出示两个由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如右图)
师:从哪面看这两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学生动手画一画,并用摄像头视频验证)
【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并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师:对,要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我们要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也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不能片面地看待。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说明:向学生渗透观察要全面的科学思想。】
教后思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再到观察两个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在动手体验和思考中,在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发展能力。
3.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本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和结果,并使用摄像头实时交互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且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责编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