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赵宝刚
2012-12-29刘亚娟
综艺报 2012年17期
这部创作历时4年,号称赵宝刚青春三部曲终结篇的《北京青年》,能否让赵宝刚走出《男人帮》的争议和批评?
赵宝刚“爱美”。
拍戏时,赵宝刚驻组,衣物就有4大箱,《北京青年》香港取景之余,赵宝刚领着演员逛街,不时指着店家说这家的衣物好,大队人马进去搜罗一番,结账时他还能掏出店家的会员卡。不仅如此,关于赵宝刚积极试用面膜新产品并送给剧组成员的事情,最近也被“抖落”了出来。
在东方卫视《北京青年》开播发布会的后台,记者眼前这位在电视圈摸爬滚打了20余年的中年导演,着实有着和年龄不符的外貌——干练的短发,合身的白衬衫,笔直的西裤和锃亮的黑色漆皮鞋——“潮”范儿十足。从他身上,你不难发现,为何赵宝刚会成为“都市青春剧”的干将。
除了热播剧导演的身份,赵宝刚还是鑫宝源影视的创始人和主要管理者,但他现在依然和大多数艺术创作者一样,喜欢谈新戏,喜欢谈创作理念,不太习惯回顾过去,也不太喜欢评论作品之外的东西。
这次,赵宝刚要跟观众们谈论的是8月16日晚黄金时段登陆北京等卫视平台的《北京青年》。除在4卫视晚间黄金时段联合播出外,安徽卫视也即将在18日晚次黄时段播出该剧。同时,在电视剧网络版权低迷的当下,《北京青年》的网络版权以每集百万的价格出售,再次证明了市场对赵宝刚的信心。
这部创作历时4年,号称赵宝刚“青春三部曲”终结篇的《北京青年》,能否让赵宝刚走出《男人帮》的争议和批评,继续“时下最懂年轻人的电视剧导演”美名,重续《过把瘾》的经典?
与青春相关的日子
赵宝刚有个“不走寻常路”的青春。
40年前的1972年,初中刚毕业的赵宝刚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留在北京进了工厂,就“被”投入到首钢锻造车间火热的劳动中去了。16岁参加工作,12磅的大锤能抡100多下,这段生活锻造了赵宝刚“吃得苦、忍得孤”,但他也逐渐陷入某种“悲哀”:知识微薄,重体力活日复一日,还冒着工伤危险⋯⋯
学表演、学声乐、学指挥,不甘心被命运安排的赵宝刚开始在文艺特长方面寻求突破。但尝试考取艺术团体的失败,让赵宝刚几乎放弃。这时,电视剧《四世同堂》给了赵宝刚扮演齐家老二的机会。后来该剧导演林汝为留下赵宝刚当剧务,并介绍他进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前身北京电视制片厂。
虽然那时人们对电视剧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赵宝刚的工作岗位也只是“办公室打杂”,但他在电视艺术中心坚持了下来。这期间,“边缘人士”赵宝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拍摄和导演知识,并结交了王朔、郑晓龙、冯小刚一众朋友。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导演,赵宝刚的第一部作品是《怯懦的誓言》——郑晓龙、赵宝刚、冯小刚,现在影视圈的三位“大咖”共同执导。戏拍得顺利,但最后打字幕时却遇到问题,中心领导说:导一个上下集的剧就挂三个人的名字不合适,你们三个一人一个字吧。于是三人搜肠刮肚:叫“赵小龙”,跟赵宝刚关系不大,叫“赵小刚”,没有郑晓龙的事,最后没辙,三个人的名字都写上了。这部戏当年得了个“建国40周年优秀电视剧奖”。
后来,赵宝刚参与了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的导演工作,但在《渴望》演职员名单上,他的名7816b9aa6134631f6ae2c1813922ba06字前没能打上“导演”二字。赵宝刚实在地尝到了聚光灯外的落寞滋味。不过也正因为《渴望》,赵宝刚在电视剧艺术中心的职位,从办公室调到了导演组。于是就有了这之后的“导演”赵宝刚。
当然故事总有起伏。
先是他和金炎联合执导《编辑部的故事》打出了室内情景喜剧的名气,但随后他第一次独立执导的电视剧《皇城根》却失败了。后来,在总结《皇城根》所遇到的问题时,赵宝刚意识到:有些东西是自己的弱项,剧本有问题,却没有能力去把它改变过来,换言之,想改,需要知识和积累。
从王朔海岩,到赵氏都市言情
拍自己擅长的领域,是赵宝刚的新定位。分析过后,他决定从青年人的爱情着手。
《过把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之后,《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延续了爱情主线。1997年,他以电视剧《无雪的冬天》赚到的钱办起了自己的公司——鑫宝源影视,公司注册资金30万元。通过出品《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改编自海岩小说的作品,以及《像雾像雨又像风》等有着强烈传奇色彩和爱情主线的作品,赵宝刚逐渐奠定了一线导演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了“造星大师”的称号。
但随着时间进入新世纪,在观众审美疲劳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赵宝刚似乎也显露出疲态。结束了与海岩的合作,赵宝刚开始自己找题材、组稿创作,这期间不乏《别了,温哥华》等成功案例,但也有《录像带》《给我一支烟》这种反应平平的作品。那是“不知道自己该拍什么,不清楚片子该体现什么。那时也想自己是不是真的过时了”的状态。
80后都市言情是赵宝刚寻找到的新领域。《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婚姻保卫战》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围绕青春、爱情、励志展开。
与此同时,赵宝刚的影视制作事业也在逐渐发展。2010年7月,鑫宝源与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完美时空有限责任公司(Nasdaq: PWRD)达成合作,该公司下属企业北京完美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大约1.1亿元现金入股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完美时空的入股,使得赵宝刚和其团队更专心在创作上,“我还是一个导演,如果老想着上市的事,会陷进去。”赵宝刚说。
2007年《奋斗》走红,成为赵宝刚的转型代表作。2009年《我的青春谁做主》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取得了单集收视率最高9.8%的成绩。两部剧的主演马伊琍、佟大为、王珞丹也迅速收获了人气。但时至今日,赵宝刚在面对有关这两部剧是否“接地气”的提问时,依然认为,大多数人其实没看懂,或者说没能理解自己的深意。
青春是永恒话题
《奋斗》中有关80后的生活、事业、婚姻的奋斗,间杂着“抖包袱”似的台词,开创了都市言情剧的一个新风尚。但主角陆涛富二代的身份和创业历程,又不免让观众批驳不真实。
对此,赵宝刚却自信地说,“当年轻观众认为陆涛最真实的时候,你们就成长了。因为这样你们才没有陷入到社会的惯性中去,陆涛的意义不在于他成功了,而是在成功的过程中,他做出了取舍,收获了思想的成熟。”
几乎可以预见,新剧《北京青年》安排堂兄弟四人放弃原有工作和生活,背起行囊,踏上新途的剧情设计,也会招来不真实的评论。言及于此,赵宝刚用“当今社会的真实”来概括《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剧,“这样的原型不胜枚举,”赵宝刚说,“我不想陷入传统的真实里——那种将各种伤疤揭露的血淋淋的真实。”
《北京青年》中,主人公何东不再是刚刚迈出校园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也不是对社会充满憧憬的懵懂青年,而是拥有着一份稳定光鲜工作的社会人。他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体会着枯燥乏味的循环往复所带来的平淡,决心冲出生活营造的枷锁,重走青春,体验不同的人生。他的出走想法,带动了堂兄弟们:身为医生的何西,因为一次一见钟情,意识到自己阅历浅薄、眼界狭小;加拿大海归何南未及毕业就心急创业,却屡屡被骗;何北则一心想开一家酒吧,在得不到父亲支持的情况下,一气出走;于是兄弟四人共同踏上了重走青春的旅程。
赵宝刚会给自己的戏定个文化的主题。如果说《奋斗》是告诉青年人遇到困难该怎么办的话,《我的青春谁做主》则关注了知青的后代——80后北漂在追梦过程中,是如何经历风雨、犯过错误,才逐渐发现责任的重要性的。这其实还是源于赵宝刚的一些感悟或者说情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些‘意识’就太伟大了,教育和启蒙‘意识’这个工作可能要交给家长。”赵宝刚无疑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青春言情剧中发扬一下这个功能。
《北京青年》延续了这一创作理念。
陆涛(《奋斗》)、钱小样(《我的青春谁做主》)按部就班地工作三五年后,“或许他们回头看看,可能又会发现争取来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了,那怎么办?”在《北京青年》里,青年们出走,辗转北京、烟台、深圳、香港、丽江、天津等地,将各地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也在路途中收获了意义:“只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在赵宝刚看来,“北京青年”们,“走出去”不难,关键是改变自己,“人不能苟活,要保持一些愤怒。年轻人过于拘束,或者说活得太要面子,反而就不洒脱了。”
赵宝刚坦言,自己并不是多么了解80、90后,但“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迷茫和诱惑,是有共通之处的。80、90后,只站在自身的角度和高度,是很难看清的。”于是有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以及这部“出走”的电视剧《北京青年》,“意在帮助青年看清,提醒他们,往那个方向想一想